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吴常信简介

吴常信简介

淘名人 2024-02-07 18:07 热度:

吴常信

吴常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吴常信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1981年回到中国后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1993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至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2002年出任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2006年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吴常信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动物数量遗传学、动物比较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2020年4月,获得第七届首都道德模范提名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常信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嵊县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1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大学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动物遗传学》《动物生物学》

人物经历

1957年,吴常信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

1979年,吴常信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

1981年,吴常信回到中国,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8年晋升)。

1993年,吴常信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

1995年,吴常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至2004年4月)。

2000年,吴常信担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至2009年)。

2002年,吴常信出任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

2006年7月,吴常信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

2009年,吴常信担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发展顾问。

2012年,经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审查并批准光阳蛋业与吴常信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

2018年6月19日,吴常信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举行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签字仪式。

主要成就

吴常信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提出

吴常信提出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并对由这类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建立了新的选种方法,这对某些经过长期选种而进展缓慢的数量性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他的论文《为提高我国畜禽地方品种生产性能的一个模拟实验: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发表在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同年,该论文获“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论文奖”。

“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概念的提出

吴常信提出了“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系数的精确公式和近似公式,并证明在对后代作随机抽样的情况下,近似公式也能适用,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这一亲缘系数可用于混合家系遗传参数和种畜育种值的估计。有关论文发表在“第三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1986年)论文集第12卷。

小型蛋鸡的研育

吴常信把肉鸡中的矮小基因(dw)通过杂交育种导入到蛋鸡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4年—2002年

“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

1997年—2009年

世界家禽学会理事兼中国分会主席

2001年—2006年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2002年—2014年

中国马业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

2006年—2011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

2014年—

中国马业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学术顾问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


科技部国家奖励评审专家养殖组组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数量遗传学分会理事长


《中国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编委会主任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执行副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吴常信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在选种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在蛋鸡育种中,应用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中国蛋鸡育种由于长期闭锁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陈玲)

人物影响

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奖励基金

2007年,吴常信院士设立了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专项奖励基金,主要用于表彰和奖励在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和生产推广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分为“优秀科技成果奖”、“优秀生产与推广成果奖”及“优秀科研论文奖”,并在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上进行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