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魏辅文简介

魏辅文简介

淘名人 2024-02-07 19:14 热度:

魏辅文

魏辅文,1964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辅文于1980年考入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资源研究所工作;198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继续留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院士主要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魏辅文

外文名:WEI Fuwe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市云阳县

出生日期:1964年4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4年4月,魏辅文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

1980年—1984年,就读于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1987年,就读于南充师范学院研究生,师从胡锦矗教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1997年,在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资源研究所工作,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研究。

198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4年—1997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18年3月,钱江源国家公园魏辅文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挂牌。

2021年,当选欧洲科学院(Acad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魏辅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魏辅文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过程及演化潜力;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首次提出“保护演化生物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新分支学科。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网站显示,魏辅文的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等期刊上,得到《科学》《自然》等杂志和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和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4年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

2009年

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

2011年

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

2018年—2021年

《动物学报》第三届编委会主编

2019年2月

阿拉善SEE基金会第二届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

2019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20年6月

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兽类学分会理事长


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世界兽类学家联合会执委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熊类专家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林业局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林业局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动物学会十八届理事会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工作组主任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


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组长


《中国科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魏辅文是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评)

魏辅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坚持在邛崃山、岷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系的野外研究一线,不断将新的技术手段充实到野生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去,让这一古老物种的诸多科学之谜得以一一破解,为人类科学认知和保护大熊猫作出突出贡献。(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