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灵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松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2年11月
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湖南省湘乡市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致公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62年11月,王松灵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
1984年,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2年,在日本东京齿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199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
2001年5月—9月,在国立牙颅颌研究所(NIDCR)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1年8月,挂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
2013年,入选北京市政府北京学者计划。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2年5月19日,带头的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主要成就
王松灵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松灵提出慢性腮腺炎性疾病新分类并创建新疗法;揭示腮腺是硝酸盐转运的关键器官,发现人细胞膜硝酸盐转运通道及硝酸盐对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保护作用;揭示牙发育新机制,研发牙髓干细胞新药,成功实现生物性牙齿再生。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网站显示,王松灵先后发表论文209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英文论文117篇,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网站显示,王松灵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2003年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1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10年 |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8年 | 牙颌面功能重建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7年12月 | 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201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
2020年11月 | 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 |
2020年12月 | 中国医科大学荣誉教授 |
2021年1月 |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涎腺学组组长 |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 | |
《口腔疾病(Oral Diseases)》编委 | |
2021年10月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副总编辑 |
2021年12月 |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口腔医学分委员会委员 |
2022年8月 |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
2022年12月 | 中国致公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
人物评价
王松灵学风端正,严于律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教书育人,为中国口腔医学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评)
王松灵不仅在干细胞治疗牙周炎和牙根再生研究上做出贡献,还通过对口腔中唾液腺转运硝酸盐的研究发现了硝酸盐对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保护作用。(北青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