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唐崇惕简介

唐崇惕简介

淘名人 2024-02-07 22:51 热度:

唐崇惕

唐崇惕,女,1929年11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主任。1954年唐崇惕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获得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1957年调回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生物系助教,讲师;1972年调到厦门大学工作,先后担任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获得南强杰出贡献奖。唐崇惕主要从事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人兽共患寄生病的病原发育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崇惕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2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福建师范学院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代表作品:《中国吸虫学》《人兽线虫学》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49年,唐崇惕进入福建协和大学(1950年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福州大学)生物学系学习。

1953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其中福州大学生物学系合并到厦门大学,按规定,唐崇惕要到厦门大学读四年级,但是她选择继续在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读完四年级。

1954年,唐崇惕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但是毕业时发的毕业证书是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大学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担任张作人教授的助教。

1957年,唐崇惕调回母校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生物系助教,讲师。

1964年,唐崇惕开始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种类。

1972年,唐崇惕调到厦门大学工作,先后担任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5年,唐崇惕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

1986年,唐崇惕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美国科学院的邀请作为国家交换访问学者讲学访问美国三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唐崇惕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崇惕主要从事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种类,包括植物寄生线虫;经济动物(贝类、家禽、家畜等)、人体及人兽共患的各种寄生蠕虫病原,着重阐明各寄生虫病原种类的全程生活史的发育,各发育世代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它们生命过程所需的各中间寄主(传播媒介)的种类;各病原在流行区生态环境中生存,散播和流行的规律;病原各发育阶段与宿主的关系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人和各动植物宿主受感染的季节和地点。

唐崇惕的主要成果有: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伯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人居处的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了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发现呼伦贝尔草原多房包虫病病原及当地中间宿主鼠类;阐明了家畜牛羊胰脏吸虫和肝脏双腔吸虫的生活史各发育期,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它们在我国各流行区的流行规律;阐明了中国南方沿海经济贝类各吸虫病原的生活史及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6年—1999年

中国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三届)

1988年—1991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第六界常委

1993年—199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厦门大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动物学报》《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寄生虫病与寄生虫学》等刊物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唐崇惕的父亲唐仲璋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健康状况

唐崇惕在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读书期间因病休学一年。

人物评价

唐崇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专业人才,充实了中国寄生虫学领域的师资队伍。她的人品、人格,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学生的关爱和严格要求,让学生们为之感动和钦佩。(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

人物影响

题词

2009年,唐崇惕为母校福建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庆题词:“恭贺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继续为科学教育兴国和发展技术生产的宏伟事业培养更多优秀杰出人才。”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袁勇麟院长拜会唐崇惕院士时,唐崇惕就为协和学院题词“协和精神薪火相传,乐育英才继往开来”,并为袁勇麟主编的《百年协和》题写书名。

捐赠图书

2016年4月,厦门大学唐崇惕教授和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宇光教授向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近2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