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业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大业
外文名:Da-ye Su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37年7月25日
毕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细胞信号转导》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7年7月25日,孙大业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温州市。出生时正处抗日战争开始,于是孙大业随家庭迁居于贵州贵阳度过(1937年至1945年)。
1946年,孙大业在江西宜春小学读3到5年级(至1948年)。
1948年秋,孙大业回到浙江温州,在永强区永昌小学读5到6年级(至1950年)。
1950年9月,孙大业进入温州市第二中学读中学。
1955年9月,孙大业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
1959年7月,孙大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至1983年)、副教授(1984年晋升)、教授(1989年晋升)。
1967年,孙大业长期在农村蹲点劳动(至1975年)。
1981年,孙大业经考试以访问学者身份公派赴美,先后在德克萨斯大学植物学系和贝勒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进修、合作研究(至1983年8月)。
1983年,孙大业担任细胞教研室主任,细胞
主要成就
孙大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大业早年主要从事棉花、小麦与玉米的高产栽培、营养诊断与杂种优势研究。自1981年访美开始,孙大业一直从事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细胞外钙调蛋白(CaM)多肽信使方面取得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1)在10余种植物质外体中检出CaM,证明细胞外存在CaM具有普遍性。2)发现质外体CaM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调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增强Rubisco小亚基基因表达等功能。3)在花粉中首先发现存在异三聚体G蛋白且与Ca2+信号途径一起参与质外体CaM跨膜与胞内信号转导机理提出“质外体CaM是植物中的一种广谱性多肽信使”的学术观点,并指出植物质外体多肽信号在决定细胞发育命运上有重要意义。4)还在植物CaM分布、定位,质外体CaM结合蛋白的纯化与基因克隆,CaM与热激信号转导、植物类整合素方面进行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4月,孙大业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2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2年—2003年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会理事 |
1999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部专家咨询委成员 |
2000年 |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转导专委会召集人 |
2003年—200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3年—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 |
河北省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 |
第七至九届河北省政协委员 | |
《细胞研究》《实验生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等编委 |
人物评价
孙大业在中国国内在植物细胞外钙调素的存在、功能及信号转导机理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工作。首次提出胞外钙调素是植物中的一种内源性广谱第一信使的新观点,较早认识到植物细胞质外体存在多肽激素并在决定植物细胞发育命运上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理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
孙大业扎根燕赵大地,忠诚于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献身科学研究,刻苦钻研,硕果累累。(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闫世东在2017年9月9日“细胞信号转导”专题学术研讨会上评)
人物影响
孙大业院士奖励基金
2002年,孙大业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他将20万元奖金用来设置专门的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河北师范大学全校理科每年一篇最优秀的论文作者。
孙大业院士雕像
2017年5月27日,温籍院士风采园揭幕,该园位于温州世纪广场东南面,院内呈现了2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温籍院士的雕塑,孙大业院士的雕像也陈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