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施一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出生日期:1967年5月5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职务:西湖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与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 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7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人物经历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
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
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4月25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3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
社会活动
2022年11月11日,出席一汽奥迪·2022杭州马拉松新闻发布会,被聘请担任2022杭州马拉松形象大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
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
个人生活
求学生涯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故土情结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来自江苏丹阳
人物观点
发展科学,就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传承,尤其依赖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应该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兴趣爱好
跑步一直以来都是施一公的爱好,他已经多次完成过半马比赛,成绩也堪称精英跑友。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在2020年12月13日结束的2020广州马拉松完赛者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53岁的他,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个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