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沈允钢简介

沈允钢简介

淘名人 2024-02-08 11:04 热度:

沈允钢

沈允钢(1927.12.2—),浙江杭州人,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沈允钢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沈允钢主要从事光合作用机理和生理研究,包括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及激发能在两种光系统间的分配与类囊体动态变化的关系;光合产物的合成、转化、输出和贮存;光合作用和作物产量形成及植物生物量累积与环境及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光合机构运转与调控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允钢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27年12月2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

代表作品:《动态光合作用》

人物经历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二月二日,沈允钢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商人家庭。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沈允钢入浙江杭州湖墅私塾读书,一年半后转入浙江杭州德胜桥小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沈允钢随家人去杭州乡村和临安避难,后进入上海租界居住。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沈允钢在上海私立文化小学读五年级上至毕业。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九月,沈允钢进上海私立肇光中学上初中,5个月后转入上海工部局办的华童公学读书。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沈允钢因上海租界也被占领,回杭州居住。辍学半年后,在浙江杭州伪省立杭州中学就读至高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沈允钢入浙江杭州私立安定中学读高二上。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沈允钢转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就读高二下至毕业。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九月,考沈允钢入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50年代进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转化的研究,证明β-淀粉酶可通过迅速分解引子淀粉而影响磷酸化酶合成淀粉的能力,否定了国外文献中认为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观点;60年代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光合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提出高能中间态有多种存在形式及耦联因子的变构不同会影响高能中间态的散失和耦联效率;其后又进一步研究能量转化功能与膜结构的关系,光合机构的运转及其调控等。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

1954年,开始探讨稻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及分解酶活力变化与生理过程的联系。他观察到稻麦籽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大量积累时,淀粉分解酶的活力仍相当大,因此进一步追究β-淀粉酶及其产物麦芽糖的生理功能。他与合作者在实验中证明,β-淀粉酶可通过迅速分解引子淀粉而影响磷酸化酶合成淀粉的能力,从而否定了中国以外国家的文献中认为β-淀粉酶对磷酸化酶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说法。

1956年,沈允钢等对水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父亲朱金荪入赘沈家,从事商业活动,母亲沈雪吟,操持家务,生有二子,沈允钢是长子。

社会任职

沈允钢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光合作用委员会委员和亚非国家执行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区域中心负责人等职;《中国科学》、《科学》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曾兼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国际光合作用委员会委员(1989年-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热带、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和光合作用》科研项目的中国区域中心负责人(1985年-1991年)和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2003年)等职。

人物评价

沈允钢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学观点和方法。勤于工作,勤于学习,是他科研上取得成就的成功之点。对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他同样渴求觅取。他认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专与博这对矛盾,博是为了专,专深必须求博,博是扩大成就的基础,因此博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他在精通专业的基础上,开拓“求博”的道路。(九三学社评)

沈允钢先生还在能量转化功能与膜结构的关系、光合机构的运转及其调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是担任所领导期间,还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沈允钢先生对研究所发展方向、青年人才培养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对研究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学术思想、正直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风道德是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深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