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耀光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韶关市
出生日期:1954年3月
毕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 、香川大学 、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护理伦理学》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
人物经历
1954年3月,刘耀光生于广东省韶关市。
1972年,从韶关北江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农学系,进入遗传育种专业学习。
1981年,刘耀光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
1988年,刘耀光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
1991年,刘耀光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1996年6月,刘耀光从日本留学回到了母校华南农业大学,开启他科研工作的新里程。
1997年,刘耀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刘耀光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2011年,刘耀光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
2012年,刘耀光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
2017年11月28日,刘耀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月,刘耀光加入九三学社。
2018年11月6日,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院士工作站,聘请刘耀光院士为公司院士工作站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耀光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的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的生物技术。
刘耀光在育性分子遗传调控和DNA操作与基因编辑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在植物育性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取得重要创新成果,解决了作物遗传育种中育性控制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生物技术创新,促进分子生物学发展。
在日本期间,刘耀光不仅完成了博士学位,随后还围绕着植物基因组这个主题,进行了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在超大片段植物核DNA提取法、温度非对称交互PCR(TAIL-PCR)技术、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克隆载体和多基因转化系统新技术以及植物重要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主要论
社会任职
刘耀光担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院士与杰出学者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等杂志编委。
人物言论
2018年7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表示:转基因食品不能等到所有公众接受才批准生产。
人物评价
刘耀光身上有一种科学家特有的品质,谦虚好学,诲人不倦。(华南农业大学遗传工程研究室教授梅曼彤评)
刘耀光是一个追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他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他发表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评)
刘耀光院士拥有渊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高超的试验设计能力和技术以及忘我的拼搏精神,是一位既和蔼又严格的导师。(金羊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