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其谁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莆田
出生日期:1937年12月1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7年12月15日,林其谁出生于福建莆田。
1954年,林其谁与姐姐林其珊同时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1959年9月,林其谁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5月,林其谁参与了牛胰岛素人工合成,在B链合成的团队中边工作边学习。
1961年,林其谁参加了生物化学研究所举办的全国高级生化训练班,接着在导师伍钦荣的指导下开展NADPH氧化的研究。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翌日,39岁的林其谁就被调到北京,作为最年轻的专家之一,参与了遗体保护工作。
1978年5月,林其谁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
1979年7月,林其谁获得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慕尼黑大学物理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至1981年3月)。
1984年3月,林其谁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至1995年3月)。
1996年4月,林其谁担任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
林其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其谁在大鼠肝线粒体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F1的没有ATP酶活力的可溶性偶联因子;建立了从哺乳动物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提纯质子信道解偶联蛋白的方法,并深入研究了它的性质;开展了膜蛋白与脂质体和天然膜的重组合,分二步将提纯的胆碱脱氢酶参入到线粒体内膜从而表现出与呼吸链联系的活力。以脂质体作为模型膜,设计不同序列的合成多肽,研究了它们与膜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研究脂质体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发展出将外源DNA有效导入哺乳细胞的新型含硬脂胺的阳离子脂质体。提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的二步机制。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9月,林其谁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
时间 | 奖励名称 |
---|---|
1989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
林其谁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林其谁认为:“实验并不总是愉快的事情,不愉快的时间往往会占了大多数,真正开心的时刻主要在数据结果理想或得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7年—1991年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编委 |
1987年8月—1990年8月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 |
1989年6月—2007年12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UNESCO-ICRO)执行委员、主席 |
1988年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主编 |
1994年1月—1999年12月 | 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FAOBMB)秘书长 |
2001年1月—2004年12月 | 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FAOBMB)理事长 |
2004年6月—2006年6月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常委会委员 |
2006年6月—200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常委会副主任 |
2008年5月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0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
2008年6月—2012年6月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第十四届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林其谁的父亲林兆耆是中国著名内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林兆耆主编的《实用内科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大型内科综合性参考书。母亲吴静琛,曾任五官科医院眼科的护士长。
住房
林其谁住的是198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给副研究员的房子。那套房子是一楼,小小的三间,阴冷、潮湿、常年见不到太阳,林其谁住了30年。
人物评价
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年近八旬依旧思维敏捷,神采奕奕;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和谦逊,笑容可掬,话语间带着幽默与俏皮;在中科院工作的第56年,他当初那份对科学的热爱伴着时光的打磨愈发厚重。而从未改变的是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勤俭的生活习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便是对这位生物化学家林其谁最好的写照。(《新闻晨报》评)
做学者半个世纪,灯下苦读是最快乐的事,著作等身仍然是年轻学子最爱接近的亲切师长;做所长十余年,没有分一套房子给自己;做人一辈子,无论朋友同事还是下属或学生,只要力所能及,都会乐呵呵有求必应。如今年逾古稀,即使腿脚有些不方便,外地出差坚持不带助手,生怕给别人多添麻烦。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林其谁。双鬓斑白,身板坚挺,谈吐间透着一股老派知识分子的清明与坚持,从容与淡泊。(《新民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