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季伦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乐亭县
出生日期:1925年3月1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首次研究了根瘤菌自生固氮的机制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生命科学进展》
曾用名:李贵林
人物经历
1925年3月15日,李季伦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43年,李季伦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1948年,李季伦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0年,李季伦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8年,李季伦在中国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
1973年,李季伦开始了动物增重激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1980年6月,李季伦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进修(至1982年6月)。
1985年,李季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李季伦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李季伦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李季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季伦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米赤霉菌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在中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9月,李季伦编写、翻译了300万字的专著,编著有《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30余篇。
承担项目
截至2013年9月,李季伦先后主持了项目有“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五”攻关等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李季伦始终把实验室作为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3年—1995年 |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
1985年—1991年 |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85年—1988年 | 《微生物学报》第四届编委会副主编 |
1988年—2006年 | 《微生物学报》第五、六、七、八届编委会主编 |
1991年—1995年 | 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
1991年—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至今) |
1992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94年—1996年 |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
2006年—2021年 | 《微生物学报》第九、十、十一届编委会顾问 |
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 |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人物评价
他的研究很小,小到只能用显微镜去观察;他的研究又很大,关系着国计民生,祖国荣誉。他是李季伦,一个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用燃烧生命的奉献,执着于研究的科学家。(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