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凡凡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侯凡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0年10月
毕业院校:第一军医大学、中山医科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危重症肾脏病学》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信仰:共产主义
学位:医学博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原籍:浙江宁波
人物经历
1950年10月,侯凡凡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宁波市。
1968年,侯凡凡当兵时自告奋勇去炊事班养猪;1969年提前提干。
1970年,侯凡凡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学习。
1973年,侯凡凡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1979年,侯凡凡考入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专科深造培训。
1989年,侯凡凡在南方医院被评为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
1993年,侯凡凡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95年6月,侯凡凡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至1998年12月)。
1996年,侯凡凡获得欧洲透析、移植学会“杰出科学报告奖”。
1997年,侯凡凡获得美国肾脏病学会“蓝绥带奖”,同年还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研究员奖”,并由博士后研究人员晋升为首席研究员。
1998年,哈佛医学院和新加坡国家肾脏基金会同时给侯凡凡发了聘书,任命她为高级研究员,年薪10万美金。她毅然
主要成就
侯凡凡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侯凡凡通过系统的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队列等循证医学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创建了防止或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和防治其致死、致残并发症的临床新策略。
侯凡凡通过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创建了延缓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的临床新策略,使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降低了43%;创建了治疗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新方法,使这类患者发生尿毒症的风险降低了50%。她针对中国患者特点,创建了一系列预警、诊断急性肾损伤和肾纤维化的新方法。揭示了中国人群急、慢性肾脏损伤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学术论著
截至2011年2月,侯凡凡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侯凡凡已在《“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和《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S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发
社会任职
侯凡凡兼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香港肾脏教育研究基金会客座教授,国际AGE协研会执行委员,全军肾脏病学会副主委,《JNEPHROL》《中华肾脏病》《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等中国国内外期刊副主编或常务编委。
2021年3月,受聘担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3年2月8日,当选为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
个人生活
1996年,侯凡凡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这医学科学园地里跋涉探索。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起早贪黑,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实验室里度过;实验需要人的血细胞,为了加速研究进程,她记不清有多少次将50毫升的针筒,扎向自己的手臂。常常是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冷水,困了饮一杯咖啡提神,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先进仪器和实验条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侯凡凡为满足慕名求医的患者,她在门诊经常连续工作7小时以上。为抢救猝死患者,在没有器械的情况下她用口对口吸出病人呕吐物,挽救了患者生命。
人物评价
侯凡凡从养猪女兵,到工农兵学员,40岁读博士,45岁留学哈佛,5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改变了广东8年没有女院士的局面。她的一项研究成果,被国际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策略”。同时,侯凡凡也是一位医术精良、医德高尚、深受患者及家属爱戴的优秀临床医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评)
侯凡凡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医疗工作岗位上,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南方医科大学评)
侯凡凡是中国著名的肾脏病临床医学科学家。在急、慢性肾脏病防治领域做出了系统、创新的贡献。(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