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云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精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怀宁
出生日期:1959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日本大阪市立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履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方精云在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3年9月,在北京林学院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3年2月—1983年7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
1983年10月—1986年3月,在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森林生态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4月—1989年3月,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生物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6月—1994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2年9月—1993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理学部生物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1997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其间: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6年2月—1996年12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
职务任免
2019年4月23日,云南省委在云南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云南大学校长的任职决定。省委决定:聘请中科院院士方精云任云南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方精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方精云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发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计量方法,为评估中国陆地碳收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对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调查,完善和发展了生态学代谢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植物化学元素的计量特征,提出了“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2月中科院植物所官网显示,方精云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250 篇,其中SCI收录近100篇,在美国《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英国《自然》(Nature)3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3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20篇;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议书3份。
[1] Shapiro TH, Diab R, de Brito Cruz CH, Cropper M, Fang JY, Fresco Louise O, Manabe S, Mehta G, Molina M, William
社会任职
国际学术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0年11月 |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机构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IIAS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
2010年—2011年 | 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IPCC评估报告独立调查委员会成员Member, IPCC Review Committee of the InterAcademy Council (IAC) |
2007年1月 | 全球陆地观测系统陆地碳观测工作组成员member, Terrestrial Carbon Observations panel (TCO) of the Global Terrestrial Observing System (GTOS) |
2001年10月—2003年 | SCOPE与IGBP全球碳问题快速评估计划(RAP Ca |
个人生活
考察遇险
方精云到湖南和广西交界的一座原始森林做植被调查,遭遇迷路;参加“远征北极点”科考,在极区飞行时,螺旋桨式的飞机出现了故障,裸露着双手去取冰样,双手冻得又红又肿;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做生物多样性调查,过河的时候,陷入深坑差点被激流冲走,不幸患上“急性高原肺水肿”。
童年生活
方精云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务农的。方精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播种的季节,他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来,虽然已是三四月份,但依然冻得不行。那时天气热起来,头顶着太阳,面朝着水田,水温可以达到四五十度。方精云从不抱怨,只是尽己所能地为父母减轻负担。
人物评价
方精云通过科技政策咨询、参与政府决策、学科建设等方式,一些重要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学界、政界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民盟盟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方精云提出建议时直言不讳,直指问题核心并总是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评)
人物影响
设立奖学金
2007年,方精云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后,拿出全部奖金20万元港币设立“生态学奖学金”,鼓励和支持学习优秀或家庭困难而学习刻苦的研究生。
政策影响
2014年,方精云在呈交国务院的咨询报告中,率先提出“草牧业”的概念,得到中央重视并被写进一号文件,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在全国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