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董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
出生日期:1967年7月
毕业院校: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7年7月,董晨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85年—198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0年—1996年,就读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200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2004年,担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UniversityofWashington-Seattle)免疫学系助理教授。
2004年—2008年,担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免疫学系终身副教授。
2008年—2013年,担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免疫学系终身教授。
2008年—2013年,担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
2010年—2013年,担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讲席教授。
2013年,从美国回到中国,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2013年—2016年,担任清华大
职务任免
2022年12月,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董晨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董晨研究发现表达白细胞介素—17的T细胞是一类独立于Th1和Th2细胞存在的新型炎性T细胞亚群,即Th17细胞,该发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免疫疾病的认识,促进多个针对性的临床一线生物制剂药物的诞生;确立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的独立T细胞亚群地位并发现其特征性首要转录因子Bcl6;发现具有体液免疫调节功能的Tfr细胞亚群;发现肿瘤免疫与免疫耐受的重要分子机制等。他的研究对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站显示,董晨已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被引用次数达28000余次。2014年—2019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承担项目
董晨是国家重点研发精准医学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炎症生物学与疾病”创新群体负责人。
董晨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董晨说:“Trial and error。科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9年 | 《免疫(Immunity)》编委 |
《免疫学前沿•T细胞生物学(Frontiers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主编 |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 | |
《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编委 |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 |
人物评价
董晨是Th17细胞分化、调节和功能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和研究权威之一,在Tfh和Tfr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清华大学医学院评)
董晨在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尤其T细胞免疫耐受和功能方面做出系统而引领的贡献,其研究对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对医学发展和人民健康有重大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