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宣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曹文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彭州市
出生日期:1934年5月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4年5月,曹文宣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镇。
1941年,随着全家迁至新兴镇。
1951年9月,考入成都华西大学生物系。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转入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
1955年7月,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历任该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以及鱼类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7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9月,赴金沙江下游进行考察研究。
主要成就
曹文宣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曹文宣通过对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高原环境变化适应性关系的研究,创新性地从裂腹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的角度,论证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发展历史;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救鱼措施的研究中,确认主要救鱼对象为中华鲟,科学论证其可以在坝下自然繁殖,力主不必修建过鱼设施,代之以繁殖群体保护和人工繁殖放流,不仅保证了该物种的繁衍,而且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基建投资;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中,开辟了中国鱼类资源小型化现象研究的新领域。他还致力于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的研究。
学术论著
曹文宣的代表作有《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和《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域生态的影响及对策》等。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备注 |
---|---|---|
2012年5月—2014年12月 |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主持,省级 |
2014年1月—2016年5月 | 三峡工程建设对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2年1月 |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长 | |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 | |
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会员 | |
湖北省暨武汉市动物学会理事长 | |
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 |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曹文宣因为下河抓鱼,不幸染上血吸虫病;在高原长期缺氧及强紫外线的条件下,他的双眼患上白内障,做过多次手术。1989年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他的左眼已经看不到,右眼视力仅为0.23。
婚姻家庭
曹文宣因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直到40岁才结婚。
人物评价
曹文宣在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均有深厚的造诣。(湖北省人民政府评)
曹文宣为鱼类生物学领域理论研究的扩展和深入做出突出贡献。(四川大学校友会评)
人物影响
曹文宣从事科研工作60周年学术报告会
2015年10月24至25日,曹文宣从事科研工作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赵依民处长、湖北省水产局张汉中副局长及各兄弟院校代表,水生所所长赵进东院士、桂建芳院士、党委书记胡征宇、副所长徐旭东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曹文宣的学生代表等共7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