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支志明简介

支志明简介

淘名人 2024-02-09 20:45 热度:

支志明

支志明,1957年9月7日出生于香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支志明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3年进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准教授、讲座教授、许慧娴讲座教授;1995年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创立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支志明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包括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金属催化氧化反应,生物无机化学/无机药物化学,磷光发光材料等方面。

基本资料

中文名:支志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57年9月7日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祖籍:广东省遂溪县

人物经历

1957年,支志明出生于香港佐敦道的贫苦家庭,兄弟姐妹共6个,父亲做买办。中学时,支志明数次转学,初中三年级时选读了理科,高一开始当补习教师,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1975年,支志明考入香港大学化学系,1978年,本科毕业获得一级荣誉学士学位。

1978年,继续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化学家潘宗光教授,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跟随HarryB.Gray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光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

1983年,从美国回到香港,进入香港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83年8月至1990年8月)、准教授(1990年9月至1992年10月)、讲座教授(1992年-)。

1995年,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1月,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共同组建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支志明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受聘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许慧娴讲座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支志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支志明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不对称烯烃环氧化和碳氢键氢氧化的金属催化有机氧化反应,生物系统中的电子转移以及分子装置和DNA辨认中的发光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科研成果

199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6年,以“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年,获得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学术理论

无机化学研究

在无机光化学方面,对多核化合物中电子转移和原子转移化学有重要创新成果,被Cotton教授的教科书等所引用。在氧化反应及催化机理方面,特别是对高价Ru-OXO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有机氧化方面的一个新领域。

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对高驱动力电荷转移反应及固氮活化机理研究提出了新论证和开展了无机药物学研究。

配合物发光材料研究

在配合物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组织学术会议

时间

名称

担任职务

1996年12月16-17日

仿生与不对称氧化学术讨论会

发起人

1998年4月19-22日

无机化学前瞻学术讨论会

发起人

1999年9月26-29日

21世纪分子合成与催化会议

发起人

1999年4月12-16日

裘槎基金会材料科学发展研讨会

发起人

2001年7月19-20日

药物开发及分子科技研讨会

发起人

2004年4月2-5日

第八届应用生物无机化学国际学术会议

发起人

2005年12月14日

第四届应用化学国际会议“无机化学三十年进展之生物医药与材料科学”

发起人

2007年1月22日

有机发光器件学术会议

发起人

学术单位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

1990年07月-1994年06月

台湾大学化学系客座教授


1996年-

吉林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11月-2007年10月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1996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教授

1996年

南京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1996年

南开大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支志明的研究涵盖了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催化学和药物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在整个化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无机光物理和金属药物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英国皇家学会CentenaryPriz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