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郑兰荪简介

郑兰荪简介

淘名人 2024-02-09 21:12 热度:

郑兰荪

郑兰荪,1954年10月22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籍贯江苏吴江,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郑兰荪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取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1986年获得莱斯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8年出站后留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郑兰荪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兰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1954年10月22日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美国莱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籍贯:江苏吴江

人物经历

1954年10月22日,郑兰荪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籍贯江苏省吴江市。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8月至1986年5月,作为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师从C60的发现者、Smalley教授(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6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

1987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8年,出站后留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

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10年,经江苏省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郑兰荪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郑兰荪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相关纳米结构材料。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4月,郑兰荪先后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

S. Y. Xie, F. Gao, X. Lu, R. B. Huang, C. R. Wang, X. Zhang, M. L. Liu, S. L. Deng, L. S. Zheng.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2008年1月

福建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2012年7月—2017年6月

民盟福建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3年1月—2018年1月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2013年3月—201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2018年3月—202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福建省政协第十、十一届副主席


厦门市政协第九届副主席


民盟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


福建省委第九、十届副主委、第十一届主委,厦门市委第九届主委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兼职研究员


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兼职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郑兰荪是中国原子团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评)

郑兰荪始终都保持了谦逊平和的学者风范。他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使原来十分薄弱的无机化学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先后被安排和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社会兼职,在另一个舞台上参政议政,为科教兴国建言献策。(厦门大学工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