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希
外文名:Xi Zh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本溪
出生日期:1965年12月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湖南长沙
人物经历
1982年9月,张希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
1986年7月,获得吉林大学分析化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获得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硕士学位;9月,作为吉林大学化学系—德国Mainz大学有机化学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师从沈家骢院士、H.Ringsdorf教授。
1991年8月—1992年11月,在德国Mainz大学有机化学所学习。
1992年12月,获得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2年12月—1994年10月,担任吉林大学讲师。
1994年10月—2003年12月,担任吉林大学教授。
1996年10月—2003年12月,担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1月—1994年12月,在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邹广田院士进行博士后工作。
1994年,入选原国家教委“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同年,获得霍英东青年基金。
1997年5月—2004年3月,担任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
主要成就
张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希是清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致力于将高分子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相结合,发展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取得了一些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的新概念,在超分子化学与胶体界面化学之间建立了新的桥梁,并以此实现了可控的分子自组装与解组装,为制备新型功能超分子材料和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建立了基于主体增强非共价作用的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用于水溶液中组装线型、支化和超支化的超分子聚合物;进而,建立了自分类识别驱动的超分子聚合、超分子单体的共价聚合和超分子界面聚合等几种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用于制备可降解和自修复材料,推动了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超分子自由基的新概念,即以超分子方法稳定或活化的自由基,可用于制备功能超分子材料,并为超分子催化提供新的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含硒两亲性嵌段高分子,其具有灵敏的氧化、还原和射线响应等特点,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7年—2010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 |
2008年—2017年 | 《Langmuir》副主编 |
2011年—2014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八届)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
2015年—2018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理事 |
2015年—2018年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 |
2016年—2017年 | 环太平洋高分子联合会(Pacific Polymer Federation)主席 |
2016年—2019年 | 《高分子学报》主编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副主任 |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SC)》编委 | |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Wiley-VCH)》编委 | |
《Small (Wiley-VCH)》编委 |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编委 | |
《Polymer Chem |
社会活动
2020年11月18日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等共同为“唐敖庆星”铜匾揭幕。张希在命名仪式上致辞。
人物评价
张希长期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致力于发展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发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组装方法,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担任了美国化学会《Langmuir》杂志副主编,组织了多次中美化学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中美两国的化学交流与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