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和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礼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市
出生日期:1937年9月8日
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发表论文数量:200多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经历
1937年9月8日,张礼和出生于江苏扬州,童年在上海度过,先后就读于上海私立培蒙小学和上海私立复旦中学。
1950年,张礼和回到扬州,就读于扬州市新华中学。
1954年,张礼和从扬州市新华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1958年,张礼和从北京医学院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在药物化学教研室和有机化学教研室任助教,在李钧副教授指导下从事有机合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64年,张礼和考取了药物化学家王序教授的研究生,从事硫代糖的合成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科研作风等诸方面都得到了严格的训练。
1967年,张礼和从北京医学院研究生毕业,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他随学校赴江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一切科研教学都处于停滞。
1978年,张礼和逐步恢复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
1981年,张礼和通过国家教委出国人员的选拔考试,进入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参加了S.Hecht.教授研究组的工作。
19
主要成就
张礼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张礼和在1,2,4三嗪类的杂环合成中发现了一个不正常的对甲苯磺酰化反应,提出了引入取代基的新方法。1981-1983年在美国工作期间参与并完成了博莱霉素A2的全合成及其断裂DNA的机理研究。1984年以来在核酸化学及以核酸为靶的药物研究方面作出了成绩。
自1990年以来,张礼和系统研究了细胞内的信使分子cAMP和cADPR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作用于信号传导系统,能诱导分化肿瘤细胞的新抗癌剂,发展了结构稳定、模拟cADPR活性,并能穿透细胞膜的小分子,成为研究细胞内钙释放机制的有用工具;系统研究了人工修饰的寡核苷酸的合成、性质和对核酸的识别,提出了酶性核酸断裂RNA的新机理,发现异核苷掺入的寡核苷酸能与正常DNA或RNA序列识别同时对各种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寡聚异鸟嘌呤核苷酸有与正常核酸类似形成平行的四链结构的性质,发现信号肽与反义寡核苷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7年 |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 |
1998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 |
1998年—1999年 | 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FRSC)亚洲药化学会主席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药学学科召集人 | |
IUPAC,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委员会委员 (Titular Member) | |
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 | |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主任 | |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主任(第三、四、五届) | |
《中国药物化学》主编 |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 |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副主编 | |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ChemMedChem”、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和 “Current Topic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
人物评价
张礼和在核酸化学及抗肿瘤抗病毒药物领域做了长期和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北京大学学报》评)
人物影响
张礼和院士奖学金
2007年,张礼和教授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出资设立了一项奖学金(奖金一共颁发五年),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北京大学药学院本科阶段的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热爱药学专业,参加课外科研小组,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张礼和院士-浙江医药”奖学金
为了培养北京大学药学院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严谨的科学作风,鼓励学生早日参与实验室工作,训练科研思维,提高实验技能和激发创新意识,同时也为鼓励北京大学药学院与制药企业的联合创新,由浙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将之前的“张礼和院士奖学金”加大奖励力度,并更名为“张礼和院士-浙江医药”奖学金,以资奖励品学兼优,热爱药学专业,实验室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