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汝勤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俞汝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21日
毕业院校: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
职业:分析化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现代分析化学的信息理论基础》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机械工业部高校科技突出贡献奖
人物经历
1935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返回长沙市。少年就读于雅礼中学,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1952年,中学毕业被直接选派出国留学。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各一年,后转入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在该校学习5年毕业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他参加了建立中国丰产稀有元素铌、钽的标准分析矿样及其分析方法的工作。在梁树权教授指导下,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实验室及课程的建设。
1953年至195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学习。
1954年至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毕业于化学系。
1959年至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任教学工作。
1962年,转调湖南大学任教,参与新开设的分析化学专业的建设。
1980年,升任为湖南大学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化学计量学的教学与研究为核心,致力于分析化学学科
人物成就
俞汝勤科学研究
俞汝勤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了铌等稀有元素的有机分析试剂合成及分析方法研究,合成了氰基甲类、噻唑偶氮类、变色酸双偶氮类、络合腙类等分析试剂,以及将长链烷基季氮与非离子烷氧链等不同基团引入同一聚合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构建分析增敏试剂,建立了铌、铼、金、钯、铋、钨、钼、钙等元素的灵敏分析方法。提出的新铌试剂为冶金地质部门正式采用。有关分析试剂的研究与化学传感器的研制结合,发展为新型载体的合成。通过合成长链季铵、季膦、联萘冠醚、氮杂冠醚、杯芳烃、卟啉、酞菁、咪唑及哌啶衍生物、金属希夫碱配合物以及锡、铅、汞、锑等金属有机化合物,研制了多种药物及难测试离子的电化学传感器。在非玻璃膜氢离子敏感电极的研制方面,通过在中性载体分子中引入对酸性及碱性区响应的基团,显著拓宽了其线性响应区间。另一方面,通过合成光化学载体制备光化学传感器,如荧光素及其卤代衍生物长链烷基酯制备测试羧酸及脂肪醇的传感器;
获奖记录
科技奖项
“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及波谱结构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研究"项目近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此外,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工业部高校科技突出贡献奖(1993)、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荣誉称号
机械工业部“优秀教师”称号(1985)
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87)
湖南省劳动模范(1982,1994)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
社会任职
俞汝勤在社会担任的职务较多,主要有: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二届常委,原湖南大学校长,六、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委会成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三届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材料与生命过程分析科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化学传感器》主编,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分析化学刊物《TheAnalyst》中国地区顾问编委,现任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核心刊物《JournalofChemometrics》顾问编委以及国际分析化学学报《AnalyticaChimicaActa》顾问编委等。
人物评价
湖南大学戚家坦:”五十余年执教生涯、五十余载湖大岁月、培养八十名余博士研究生、八十岁高龄,他是中国化学计量学的辛勤开拓者;他参与促成创建了中国高校分析化学领域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引领了实验室的发展,见证了实验室的每一个重要时刻。50年前,俞汝勤从国外归来的时候,心里就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矢志报国、赤子情怀,他就像一名在战斗的勇士,在化学计量学与分析化学其他研究阵地上顽强拼搏,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他还像一把号角,扎根千年学府,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让理想与激情在师生心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