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年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姚建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晋江市
出生日期:1953年11月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2年2月,姚建年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大学毕业。
1975年-1977年,在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当民办教师。
1982年-1987年,历任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助教、讲师。
1987年-1993年,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合成化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3年-1995年,在日本大和公司做博士后研究员。
1995年-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其间:1995年,姚建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首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9年-200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心主任助理、副所长。
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2018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
2014年12月,任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实验室主任。
2020年9月,任天津大学
主要成就
姚建年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姚建年将纳米科学研究对象从半导体扩展到有机体系,在有机低维光功能材料科学领域开展了原创性研究。最早证明了有机纳晶的激子手性和荧光量子尺寸效应,发现了介观激子效应对能带结构的调控规律,提出了基于有机分子组装的微纳结构制备的新观念,其中分子设计—作用调控—控制合成的研究思路成为该领域的普遍共识。率先在有机低维材料中发现了高效发光、光限域和传播等性能,并实现了微纳白光光源、有机纳米激光、深紫外探测器等基本光子学器件,这些成果为突破衍射极限、实现纳米尺度上新型光电器件互联集与成以及有机纳米光功能材料的实用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2月中国化学会官网显示,姚建年在国际化学和材料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15000余次),出版合著4部,合作译著1部。
1. J. N. Yao, K. Hashimoto and A. Fujishima, Photo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6年6月-2011年6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7年12月-2012年12月 |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
2010年11月- |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
2011年6月-2016年6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12年12月-2017年12月 |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
2013年3月-2018年3月 |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16年6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 |
2017年11月- |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第一届建设运行管理委员会委员 |
2017年1 |
个人生活
努力学习之余,姚建年还坚持锻炼身体,在校期间他是校排球队队员,坚持每天拿出一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
人物评价
出身于非名校的姚建年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不懈的努力及对学术工作的执着追求。(天津大学评)
对很多出身非名校的学生来说,姚建年的成功故事具有激励性、鼓动性,他的成功证明了非名校毕业的本科生也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大成就。(福建师范大学评)
姚建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的基本道理,他不坠青云之志,在勇攀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愈战愈勇。(《客观日本》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