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玉良简介

杨玉良简介

淘名人 2024-02-10 11:55 热度:

杨玉良

杨玉良,1952年11月14日生于浙江海盐,高分子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留校任教;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学位;199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1月—201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2014年11月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玉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盐

出生日期:1952年11月14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2年11月14日,杨玉良出生于浙江海盐。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学位。

1986年,在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93年起,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9年1月—201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2014年11月,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杨玉良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玉良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中的唐-江定理推广到研究具有复杂拓扑结构和共聚物结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问题,建立了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间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自洽场理论和时间依赖的Ginzburg-Landau方程方法解决了高分子共混体系、嵌段共聚高分子、液晶和囊泡等软物质的斑图生成、斑图选择及其临界动力学领域的众多问题;创立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发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并藉此解决了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中长期困扰的破膜问题。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官网显示,杨玉良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高分子物理》等著作。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3年

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

2004年6月—2006年6月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2004年6月—2008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

2006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08年

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

2008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届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5年—2018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委员


《化学学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编委


《科学通报》编委


教育部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主任


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高分子材料开发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化学化工会常务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杨玉良出生在浙江海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亲杨书君在上海纺织厂当机修工,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都靠杨玉良父亲每月的工资养活。杨玉良从小和母亲叶林宝及姐姐妹妹生活在一起,后随父亲到上海读书。

人物评价

“杨玉良对中国高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评)

“杨玉良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浙江在线评)

“杨玉良是复旦大学培养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他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复旦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