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纯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严纯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61年1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江苏如皋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1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籍贯江苏如皋。
1978年7月,毕业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
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获该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2月,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1988年)、北京大学副教授(1989年)、北京大学教授(1992年),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11月,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组织部部长。
2016年10月,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2月,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主要成就
严纯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严纯华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
科研成果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1年,第一完成人;2006年,第二完成人)和三等奖(1987年,第三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第一完成人)和三等奖(1991年,第二完成人)。
年度 | 项目 | 奖项 | 备注 |
---|---|---|---|
2011年 | 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第一完成人 |
2006年 | 磁性金属配合物的设 |
社会任职
兼任《中国稀土学报》、J.RareEarths主编,InorganicChemistry(ACS,美国)、《结构化学》、FrontiersofChemistryinChina、ChemistryofMaterials(ACS,美国)、ChemistryOpen(Wiley)、RSCAdvances(RSC,英国)等刊物的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等,同时兼任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和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等。
第十二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
人物活动
2021年12月10日,出席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暨2021“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论坛并致辞。
人物评价
在严纯华身上,看到了一个儒雅平和的大学校长形象。(人民政协网评)
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祖国的责任心、对事业的使命感、对青年一代的关爱融合在一起,铸就了这位北大人的风骨。就是本着这种虚怀若谷、永远追求真理的内心境界,严纯华一次次不断地超越自我,攀越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高峰。(江西教师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