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养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养洁
外文名:Wu Yangjie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28年1月1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28年1月1日,吴养洁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6岁丧父,他跟随母亲在烟台恤养院里长大。
1944年秋,吴养洁辗转到位于河南淅川县上集的国立第一中学读书。
1945年春,日寇进逼豫西,吴养洁随校徒步翻越秦岭到达陕南城固。
1947年,吴养洁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1年,吴养洁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2年,吴养洁进入北京俄语专修学校学习一年。
1953年,吴养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进修一年。
1954年9月,吴养洁被选送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师从有机化学家莱乌托夫院士从事有机化学理论问题研究。
1957年,吴养洁在留苏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详细收集了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设计、装备等资料。
1958年6月11日,吴养洁以优异成绩通过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Ph.D)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副博士学位,6月14日《莫斯科大学校刊》上以他的“Б
主要成就
吴养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4年—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期间,吴养洁在O.A.莱乌托夫教授指导下,以汞有机化合物为对象,利用同位素交换、立体化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饱和碳原子上的均裂与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在某些羰基活化有机汞盐在温和条件下与汞—203标记金属汞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中,发现这是一类新的具有均裂性质的非自由基反应,反应中立体化学构型保持;证明饱和碳原子上的双分子亲电取代反应(SE2)与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以上两类反应均通过形成环状过渡态。饱和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是20世纪50年代重要理论课题之一,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前苏联科学院院长A.N.涅斯米扬诺夫院士等学者的认可,并以“重要成就”为题刊登在莫斯科大学报刊上。
1958年,吴养洁回国以后系统地研究了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在结构性能关系、溶剂效应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确证带有p—或π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1990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91年—1995年 | 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1995年—1998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理事会理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至四届有机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 |
河南省化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 |
南京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顾问编委 | |
《中国化学快报》编委 | |
《有机化学》编委 | |
《化学研究》编委 |
个人生活
1972年,吴养洁为了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他不顾文化大革命中留下的一些问题尚未澄清,就全力扑在科研上,从天津到大连、沈阳、抚顺直到祖国北部边疆鹤岗,往返奔波多个县市进行技术调研,又在实验室经历了14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成功研制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西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
人物评价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河南省教育网评)
吴养洁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等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的内容。(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评)
人物影响
2017年12月29日,“美丽化学美丽人生——吴养洁院士90华诞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综合管理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代表学校致辞,他对吴院士90华诞暨从教66年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