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吴新涛简介

吴新涛简介

淘名人 2024-02-10 16:58 热度:

吴新涛

吴新涛,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省石狮市,农工党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新涛于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学历;1966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化工系,研究生学历;1973年5月—198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83年—1985年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学习;1986年—1988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1988年12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涛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新涛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省石狮市

出生日期:1939年4月6日

毕业院校:福州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9年4月6日,吴新涛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的一个归侨家庭。

1956年—1960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

1962年—1966年,就读于福州大学化学系化工系,师从卢嘉锡,取得研究生学历。

1973年5月—198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83年—1985年,以助理研究员身份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访问学者。

1986年—1988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8年12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0年3月,应邀参讲福州市鼓楼区“空中思政微课堂”第三课。

主要成就

吴新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新涛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吴新涛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10月,吴新涛已先后发表SCI论文380多篇,共被他人引用2000余次;吴新涛还主编了《紫外-可见区非线性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红外区非线性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关系》《Inorganic Assembly Chemistry》《Controlled Assembly and Modification of Inorganic Systems》等英文专著。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吴新涛担任职务

职务

担任时间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93年—1997年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98年—2002年

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会主任委员

1999年起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2002年起

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常务委员

2002年—2007年

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2003年1月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2003年—2007年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委员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不详

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不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

不详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吴新涛的父亲吴慕农是菲律宾归侨,曾参与创办石狮市第一所中学石光中学;母亲是印尼归侨。受家庭教育氛围熏陶,吴新涛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抱有浓厚兴趣。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在自己十几岁时,便被化学的瓶瓶罐罐所吸引。

人物评价

吴新涛院士是中国结构化学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高瞻远瞩,潜心钻研,学术成就硕果累累,蜚声中外,特别是在结构化学研究领域走在国际前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教五十五年来,言传身教,孜孜以求,春风细雨,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他精心培养和指导下,学生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培养了相当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为中国结构化学基础研究界造就了一支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科研队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评)

从一名归侨侨眷成长为“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甘愿为桥,不负此生。(中国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