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奇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芜湖
出生日期:1955年3月17日
毕业院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安徽桐城
人物经历
1955年3月17日,出生于安徽芜湖。
幼年,上了当时芜湖市青山街(现为育红)幼儿园。
1961年,入学芜湖市第一中心小学,并进入市里六年制改五年制的教学改革试点班。
1968年,进入东方红中学读书。
1970年春季,进入恢复后的芜湖一中继续学习。
1973年,被分配到芜湖市教育局临时帮忙,做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
1974年初,被分到芜湖二十中,担任一名化学老师,兼配合团委书记做共青团的工作。
1977年12月10日,参加高考。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2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朱鹏年教授。
1987年9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博士学位,继续在该校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至1989年5月。
1989年至1992年,在德国巴斯夫公司:先为洪堡基金会Fellow,在DieterHorn博士的指导下同WolfgangSchrof博士合作一年;后获永久雇用,任固体和高
主要成就
吴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奇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而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以及存在着一个“融化球”状态。对高分子链的组装聚集体的稳定机理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1996年,吴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大分子胶体和溶液实验室,并开展有关大分子物理和胶体化学方面的研究。
论文著作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吴奇在JAC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60多篇(包括94篇Macromolecules)。
Chi Wu, shuiqing Zhou,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gl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客座教授 | |
1994年 | 安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1995年 | 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和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 |
1998年 | 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
1998年 |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
1999年 | 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
2000年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
2001年 |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2001年 |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
2002年 | 复旦大学客座教授 |
2002年 | 合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
2002年 |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
2003年 | 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
2003年 | 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
2004年 | 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 |
2005年 | 华东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2009年 |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
2009年 | 苏州大学顾问和客座教授 |
杂志编委 | |
2001年 | 中文杂志《化学物理学报》编委 |
2003年 | 英文杂志英国“Polymer” |
2004年、2009年 | 《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 |
《高分子学报》编委 | |
2006年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
2005年2006年 | 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1984年年底,吴奇的太太(在芜湖师范的同学)到石溪学习,1986年年初儿子在石溪出生,1987年年底有了女儿洋石,他的太太也获得了英语外教硕士和语言学博士。
学生生涯
吴奇的小学上的是试点班,芜湖只有两个班,课本从北京运过来,数学和语文老师都是特级小学教师。他的中学化学、语文老师是合肥师院的大学教师,数学老师是安徽师院的老讲师。
走上讲台
吴奇1972年高中毕业,正值邓小平复出,因为安徽中学教师不够,于是从文革后第一届高中生挑选民办教师,在芜湖从3600名学生挑选了120名左右。这批人考试录取后集中到师范学校强化训练半年多,吴奇在数理班受训,分去教初三化学。
人物评价
吴奇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激光光散射专家之一,他和其实验室以在高分子溶液、凝(冻)胶网络、纳米粒子和自组装方面的工作成名。(《中国科学报》评)
吴奇是激光光散射领域的国际权威,擅长借助化学手段,雕刻物理问题。他对深入理解高分子溶液中链的构象、动力学和相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