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骊珠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骊珠
外文名:Li-Zhu Wu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甘肃省天水市
出生日期:1968年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68年,吴骊珠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在兰州长大。
1986年9月—1990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应用有机化学专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7月—1995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师从佟振合院士,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
1995年8月—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从事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提升)、研究员(1998年破格提升)、博士生导师。
1997年4月—1998年4月,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支志明院士。
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光化学转换研究,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
主要成就
吴骊珠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骊珠长期致力于光化学转换的研究,涉及(1)太阳能的光化学转换:特别研究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制氧和二氧化碳还原;(2)光化学合成与技术:利用光化学反应洁净、节约、节能的特点,开发重要精细化学品的光化学反应和技术,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环境友好的光化学合成新策略;(3)重要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利用稳态和时间分辨的技术,研究激发态涉及的基本化学和物理过程,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以及化学转换的机制、效率和动态学,为实现高效光化学转换提供依据。
吴骊珠利用可见光催化提高了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光化学反应。突破了传统脱氢偶联反应必需加入化学计量氧化剂的局限,创建“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实现了多种惰性键的活化和交叉偶联。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和系统II,开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实现了没有牺牲剂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20年01月01日— |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顾问编委 |
2019年02月01日—2022年01月31日 | 《Chem》顾问编委 |
2019年01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 | 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2019年01月01日—2020年12月31日 | 亚洲和大洋洲光化学协会理事 |
2019年01月01日— | 《Reaxys Advisory Board》委员 |
2019年01月01日— | 《Chem. Cat. Chem.》编委 |
2019年01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 |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anel |
2019年01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 | Special Issue “Women of Catalysis” (ChemCatChem)客座编辑 |
2019年01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 | 《Chem. Phy |
人物评价
吴骊珠是中国光化学领域的突出代表,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的研究,特别在光化学合成反应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性创新结果。(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评)
吴骊珠致力于研究超分子体系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在微反应器控制的光化学反应、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性成果,受到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好评。(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