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本忠
外文名:Ben Zhong T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潜江
出生日期:1957年2月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人物经历
1957年2月,唐本忠出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
1978年2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2年1月,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3年4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博士学位(1988年)。
1989年4月,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94年7月)。
1994年7月,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B类,海外华裔科学家)。
2008年3月,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
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唐本忠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本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合成新型聚合单体和构筑新型大分子;开发适应多种官能团的立体有择性聚合催化剂;合成线性与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与有机金属聚合物;研制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功能的先进材料。
唐本忠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1月,唐本忠已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总引约67000次,H因子126。2014年—2017年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据202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600余篇,他引十一万余次,h指数152。
代表性论文如下:
Zhao, W., Cheung, T. S.,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6年3月 | 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 |
2012年 | 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
2015年5月21日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
2017年1月11日 | 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
2017年3月17日 | 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2018年11月15日 | 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
2019年11月 | 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 |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主编 | |
《Polymer Chemistry(RSC)》副主编 | |
《Progress in Chemistry》副主编 | |
《Aggregate》主编 |
人物评价
唐本忠院士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提出的AIE概念为传统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圳大学副校长徐晨评)
唐本忠在创造具有新颖分子结构和独特功能特性,以及聚集诱导发射特性的新材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第27届夸瑞兹密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