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刚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世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万州
出生日期:1954年7月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居里大学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54年7月,孙世刚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
1969年,从万州高级中学毕业。
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1982年,从厦门大学毕业,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
1987年10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历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1月,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07年,当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
201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2月,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共二
主要成就
孙世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世刚提出电催化活性位的结构模型,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发展了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阐明了多种有机小分子与铂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创建了电化学结构控制合成方法,成功破解高表面能纳米晶制备的难题,首次制备出由高指数晶面围成的高表面能铂二十四面体纳米晶,显著提高了铂催化剂的活性。
学术论著&专利
截至2015年1月,孙世刚在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1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主编Elsevier著作1部,为9部著作撰写专章10章;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9件。
Na Tian, Zhi-You Zhou, Shi-Gang Sun*, Yong Ding, Zhong Lin Wang*, Synthes
社会任职
孙世刚兼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973计划能源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期刊《ElectrochimicaActa》副主编、《J.Electroanal.Chem.》《ACSEnergyLetters》和中国国内《应用化学》编委,《物理化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学报》和《化学教育》副主编,《电化学》主编。
人物评价
孙世刚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中国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为中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评)
孙世刚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发表于2007年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关于二十四面体Pt纳米晶催化剂研究成果,被评为“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发表两年来已被他引230余次,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该成果被美国C&CN评为2007年度世界24项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世界》评为2007年度40项最重要进展之一。(厦门大学工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