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骢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家骢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
出生日期:1931年9月3日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超分子层状结构 组装与功能》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职务:吉林大学教授
学历:教授
专业方向:高分子化
人物经历
1931年9月3日,沈家骢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南街复盆桥头,童年受到绍兴文化的熏陶,在日寇铁蹄下度过少年时光。青年时代又面临民不聊生、经济崩溃的局面。
1945年,从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建国中学(1988年复名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1948年,高中毕业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因家境艰难,父亲希望他缀学能担起家庭重担,于是学校安排半工半读,加上同学们的接济,使他得以坚持学习。在大学期间他还投入到学校的社团工作,使他得到全面的锻炼。
1952年,提前从浙江大学毕业,并分配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在唐敖庆、蔡镏生、关实之、陶慰荪等教授领导下,筹建化学系,历任室秘书、系秘书、化学系系主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
1983年,晋升为吉林大学教授。
1984年,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进行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研究(至1985年)。
1985年,从美国
主要成就
沈家骢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家骢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聚合反应动力学,超分子化学与层状膜组装的研究,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聚合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将链段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了本体聚合中自由基的浓度与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控制图像,为聚合反应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开发了JD系列光学塑料。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形共聚物,并制成了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及“浮萍”、倒“浮萍”型的超薄膜。发展了以正负离子相吸的分子沉积膜,可作为光电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基材。以分子识别为基础,开展了多酶组装体等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年、2001年与2004年主持三届超分子国际香山会议以推动中国国内超分子化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沈家骢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开展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研究,用概率论方法推导基元反应的概率函数。这些概率的乘积就是动力学方程的解——分子量分布函数
社会任职
沈家骢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部部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兼任化学部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计划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化学部常委以及各种基金的评委。
个人生活
沈家骢的父亲沈乃溥早年挂牌做律师,在长期动乱中没有固定的收入,经常举债度日。沈家骢经常清晨四时起床看书、写论文,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指导研究生。除了每天坚持打杨式太极拳,喜爱喝绿茶外很少有其他活动,全身扑在事业上。
人物评价
沈家骢一直不遗余力,超负荷地工作着,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吉林大学、化学系、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兴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12年9月1日,吉林大学举行化学学科创建60周年暨孙家钟、徐如人、沈家骢三院士执教60周年庆祝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