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任咏华
外文名:Vivian Wing-Wah Yam
国籍:中国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63年2月10日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2月10日,任咏华出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是土木工程师。
1985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支志明院士,从事金属钌氧化化学的研究。
1988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现香港城市大学)新成立的应用科学系,担任初级教职,并为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订购了第一批化学图书,为实验室订购了第一批烧杯和化学药品,并承担本科生教学。
1990年,转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0年)、高级讲师(1995年)、教授(1995年—1997年)、讲座教授(1995年—1999年)。
1991年夏,到伦敦帝国学院杰弗里·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课题组访问,在这里她开始转向有机金属合成的研究,1992年再次访问该课题组。
2000年—2005年,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
2001年,任咏华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
主要成就
任詠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5年,任咏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高价金属钌和锇的氧化化学,这一研究有助于研究生物体内细胞色素利用铁离子氧化碳-氢键,因为钌和锇与铁属于同一族。1988年,任咏华进入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期间,利用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教授的实验室设备从事金属配合物发光方向的研究。
1990年,任咏华独立工作之后,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和无机发光化学和材料。在化学传感器方面,她的课题组制备出可用作短序列DNA指示剂和检测溶菌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1992年,任咏华从伦敦返回香港之后,开始有机金属发光体的研究,制备出了长寿命的冷发光有机金属,激发态寿命在微秒量级,比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材料的激发态寿命还长,促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她的课题组制备出溶液稳定的磷光材料和磷光剂,可以很方便地沉积在玻璃、塑料等各种表面上,可用在有机发光器件上,任咏华还研究了非常规结构的发光材料,比如金
社会任职
学术期刊任职
任职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
1999年 | 《Inorganic Chimica Acta》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
2001年—2003年 | 《Inorganic 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
2001年—2003年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
2002年—2007年 | 《Dalton Transaction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
2004年—2009年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编委 |
2004年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编委 |
2004年 |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
2004年 |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 |
人物评价
任咏华在发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评)
任咏华从事配位和有机金属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创性的把无机及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应用于功能分子材料研究中,开发出新型发光的分子设计和材料研究,并从发光性和机理方面做出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为此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