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李永舫简介

李永舫简介

淘名人 2024-02-11 12:38 热度:

李永舫

李永舫,1948年8月10日出生于重庆市,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舫于1977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抗菌素专业;1979年经学校推荐提前考取该校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得华东化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1988年至1991年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1993年晋升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1998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进行访问研究;1998年担任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退休,被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聘为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永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48年8月10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河南睢县

人物经历

1948年8月10日,李永舫出生于重庆,籍贯河南睢县。

1963年,考上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1966年,高中毕业时遇到“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大学停招。

1968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回乡务农。

1970年,到雎县微生物农药厂当了工人,从事生物治虫的实验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抗菌素专业。

1979年,经学校推荐在大学二年级时提前考取该校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

1982年,从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导师:吴浩青院士,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钱人元院士。

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1988年10月—1991年4月,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李永舫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永舫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以及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从而拓宽其吸收光谱的分子设计思想;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提高了C60的LUMO能级,使用茚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ICBA)新型受体光伏材料创造了基于P3HT光伏器件效率的新记录。此外,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在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5月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网站显示,李永舫先后发表研究论文500多篇,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17000余次,H—因子67。2013年和2014年分别入选汤森路透发布的全球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21人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4年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2016年

《高分子通报》主编

2017年

2017先进功能新材料发展趋势研讨会会议主席

2018年

《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

2018年

北京市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李永舫在聚合物太阳电池(PSC)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评)

李永舫是中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专家,也是一位为人谦逊、处事低调、勤奋治学、诲人不倦的化学家。(《中华儿女》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