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斌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江桂斌
外文名:Guibin Ji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莱阳
出生日期:1957年11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环境纳米科学与技术》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7年11月,江桂斌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姜疃镇安里村。
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
1982年1月,本科毕业。1985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7月)、博士学位(1991年7月)。
1989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学习(至1991年9月)。
1991年9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
1994年9月,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至1996年9月)。
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江桂斌领导建立了拥有高分辨色谱/质谱的二恶英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实验室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二恶英监测的示范实验室。
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创新群体“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研究青年科学家小组”学术带头人。
2005年,受美国化学会委托领导成
主要成就
江桂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2年江桂斌毕业后一直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学习与工作,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形态和环境毒理与健康等,推进了中国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研究,开始了新型环境污染物发现与毒理研究等新学术方向。建立了较系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方法体系,在新POPs的污染水平、传输与演变趋势、累积机理和毒性效应方面开展了长期研究,为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发展了系列的色谱与原子光谱联用技术,解决了有机汞、有机锡和有机砷等常见化学形态的分析问题,部分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江桂斌主持完成了10多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两期POPs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973顾问组成员,负责和完成中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控制的第一期和第二期863项目,承担和完成中国POPs控制技术的第一个国家支撑项目,负责和完成2期国家基金委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2017年-2021年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第八届) | |
2013年-2017年 | 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六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 |
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 ||
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 | ||
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 | ||
国家973顾问组成员 |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 ||
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 |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 ||
2015年-2016年 | 《NanoImpact》创刊主编 |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 | ||
《Chemosphere》编委 | ||
《Anal. Chim. Acta》编委 | ||
《Intern. J. Environ. Anal. Chem.》编委 | ||
《环境化学》主编 | ||
《色谱》副主编 | ||
《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
《化学进展》编委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 ||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 ||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 ||
2023年1月 |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人物评价
江桂斌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分析化学、污染机制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为中国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2014年“消除POPs杰出贡献奖”评)
江桂斌领导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转化机制、毒性效应及其健康影响方面完成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为国家的环境保护战略和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