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海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樊春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张家港市
出生日期:1974年3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4年03月,樊春海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高中就读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1992年09月—1996年0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6年09月—2000年0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07月—2001年08月,担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师。
2001年08月—2003年12月,先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有机固体研究所和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AlanJ.Heeger(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01月—2018年0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择优支持,终期评估优秀)。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与刘冬生、王树教授创办了“DNA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系列。
2011年,担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
主要成就
樊春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樊春海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有:提出了“生物分子识别-生物分子折叠-电子/能量传递”的耦联传感模式,构建了基于DNA分子设计与界面调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深入研究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信号采集性能和核酸适体的分子结合性能,构建了基于功能材料识别与信号特性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生物分子在纳米材料上的单一和多重组装,构建了基于纳米生物复合探针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种生物传感的原理设计和传感元件制作,并已研制出多套样机系统。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1月,樊春海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H因子95,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Wang, F., & Fan, C. (2016). DNA reaction networks: providing a panoramic view.Natur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7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2012年11月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 |
上海市第十七届委员会委员 | |
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客座教授 |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ACS Sensors, ChemBioChem, ChemPlusChem,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Electroanalysis, Particle, 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化学进展,分析化学等杂志编委 | |
2022年1月16日 | 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
2022年5月8日 | 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22年7月17日 | 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八届委员会副主委 |
2022年8月 | 青浦镇科协名誉主席 |
2022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人物评价
樊春海自参加工作以来,在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以及生物光子学领域做出了系统而出色的研究工作。(第十一届中科院杰出青年奖评)
樊春海在核酸分析化学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工作。(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评)
樊春海独辟蹊径提出将DNA四面体结构用于电化学传感界面的调控,建立了“先组装、后检测”的框架核酸传感新方法,突破了界面限域组装与识别的难题,对促进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教育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