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朱邦芬简介

朱邦芬简介

淘名人 2024-02-12 11:35 热度:

朱邦芬

朱邦芬,1948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物理系教授,“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于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2012年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朱邦芬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统物理和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理论。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邦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8年1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江苏宜兴

人物经历

1970年,朱邦芬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81年,毕业获得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

1981年—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5年9月—1986年2月,任瑞典Linkoping大学访问学者。

1992年—1999年,任职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AssociateMember。

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2003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2008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朱邦芬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在多本中国之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有整节介绍。朱邦芬建立了量子阱激子旋量态波理论,给出了量子阱中正确的激子光跃迁选择定则。他还和黄昆等一起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解决了宏观对称性分析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他还与学生一起预言和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的实验现象,在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体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

学术交流

朱邦芬在第二十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作的40分钟邀请报告,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代表该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国际系列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学术论著

据2022年3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朱邦芬发表研究论文约100篇,著作3本,编书6本,论文被他人引用2800余次。

出版时间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990年

Lattice D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职务

1993年1月—1993年12月

美国Urbana-Champaign伊利诺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1月—1994年4月

美国San Diego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2月—1998年4月

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10月—1998年12月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2001年12月—2002年3月

美国犹他大学客座教授


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天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七届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成员、物理召集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常委、副理事长


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顾问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理事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理事


陈嘉庚科学基金会“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朱邦芬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酷爱读书,成绩优异。其父朱绍常宜城镇人,母亲王绮文为张渚镇人。家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一。大弟朱邦宜,1949年10月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二弟朱邦贤,1951年3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三弟朱邦龙,1952年11月生,美国旧金山某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朱邦芬院士的堂兄为朱邦造,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西班牙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安道尔公国特命全权大使。

人物评价

朱邦芬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他为推动物理学科发展、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端正学术风气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成长发展的掌舵人,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桃李满天下。他不以善小而不为,除了为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很多指导性工作,还特别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积极捍卫学术诚信,为中国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提供真知灼见。(清华大学新闻网评)

朱邦芬院士多年来在物理学科高等教育领域躬耕不辍,潜心育人,在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为中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创新工作做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工作。他多年来一直坚守在物理教学的第一线,以身作则,大力推动物理系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清华大学物理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