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詹文龙简介

詹文龙简介

淘名人 2024-02-12 17:56 热度:

詹文龙

詹文龙,1955年10月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28届IUPAP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詹文龙于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主要从事低能、中能、相对论性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研制,对重离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基本资料

中文名:詹文龙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厦门市

出生日期:1955年10月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5年10月,生于福建省厦门市。

1974年7月——1978年2月,福建省厦门东方纸品厂工人。

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

1982年2月——1991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其间:1986年9月—1988年11月,在法国大加速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6年6月,被破格聘为助理研究员,1989年12月,破格聘任为副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青年物理研究室主任,1990年2月,兼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

1991年2月——1993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二室副主任(其间:1991年9月—1993年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鲁海门和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93年,获得30万元的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1993年3月——199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詹文龙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6—1988年,詹文龙在法国GANIL国家实验室进行中能重离子及放射性束物理研究,1991—199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NL和LBL国家实验室进行相对论重离子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或部分工作负责人在GANIL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11个新核素,首次测定了30多个奇异核素的质量及部分反应截面;与近代物理所的同事们一起验证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的反应机制等研究;负责设计和建成在HIRFL上具有90年代国际水平的放射性束流线RIBLL,并做出一批丰质子奇异核实验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优质完成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HIRFL-CSR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工程相关电子冷却、超高真空、控制等创新成就得到了中国国内外好评,成功地推进在HIRFL上进行重离子治癌临床试验。90年代后期,詹文龙负责进行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的研制。

论文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詹文龙历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十七、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爱读书的纸制品厂工人

詹文龙在中学停课后被安排到厦门东方红纸制品厂当工人。在做装卸工的那两年半时间,詹文龙收集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大部分是数理化方面的,也有苏联教材、小说等。装卸途中,詹文龙有时坐在后面货厢里,有时坐在前面,利用这个空当儿看书。

临考前一周才开始紧张

对于高考,詹文龙是非常自信的。但距离考试前一周时,詹文龙所在的厦门第四中学组织复习考试,那时他才开始害怕。这时他才发现之前自学的都是“野路子”,标准的解题步骤他不懂。

坚持“核物理”之梦

詹文龙由于核物理专业是保密专业,院系设在了兰州大学外面,与近代物理研究所分别位于盘旋路十字路口的两侧。到兰州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晚上,詹文龙与几位同学吃完饭返回时,走错了路,经过一个大坑,而这个大坑上建设的就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30年。

人物评价

詹文龙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投身科技事业20多年,忘我工作,默默奉献,努力攀登高峰,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发展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詹文龙同志长期从事低、中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先后参加并部分负责了中科院“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大或重点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