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国桢简介

杨国桢简介

淘名人 2024-02-12 20:13 热度:

杨国桢

杨国桢,1938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籍贯江苏无锡,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杨国桢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85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特批为光学博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国桢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是光物理,他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还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领域的若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国桢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湘潭

出生日期:1938年3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8年3月,杨国桢出生于湖南湘潭,籍贯江苏无锡。

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65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基本粒子理论研究生毕业。

1965年9月—196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参加层子模型理论工作。

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3年7月—12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84年1月—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做访问副教授。

1985年5月—1999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5年,特批为光学博士生导师。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杨国桢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国桢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光计算研究,提出利用单个全息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实现多种给定变换的理论并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典型例证。发展了光学系统位相恢复的理论,提出一种处理有损耗系统的相位恢复的新算法。研究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理论,解释了光脉冲谱线的超加宽现象和超加宽的非对称性。在领导开展表面、界面、量子阱等的非线性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主持开展激光法制备氧化物薄膜和研制激光分子束外延设备,在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杨国桢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杨国桢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杨国桢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3年

求解光学逆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在衍射光学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1年

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长

1992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物理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5年4月

中山大学超快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二首席专家兼国家超导中心主任


攀登计划高温超导项目首席专家


北京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委会主任


量子电子学国际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杨国桢的父亲杨荫浏是中国音乐史家。他的名字中“桢”是指古时筑墙所立的柱子。国桢,国家栋梁之意。

人物评价

杨国桢对光学信息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作过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评)

杨国桢在光学一般性变换、光学系统相位恢复问题、超短脉冲激光谱线超加宽理论、表面和界面的非线性光学研究、激光分子束外延和氧化物薄膜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研究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