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至展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至展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日期:1938年12月16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8年12月16日,徐至展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56年,徐至展中学毕业后,被学校保送到了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7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学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留校或参加当年的其它高校招生,徐至展选择参加国家的重新遴选,结果转到复旦大学的物理系就读。
1962年,徐至展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物理学家王竹溪教授。
1965年,徐至展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1967年3月,徐至展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
1978年,徐至展作为中国科学院激光核聚变考察组成员,到日本进行一个月的访问与讲学。
1980年,徐至展代表上海光机所激光核聚变研究集体,分别在上海国际激光会议和美国波士顿召开的国际量子电子会议上,报告了上海光机所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
1987年,徐至展受李政道教授聘任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首届特别成员。
1992年
主要成就
徐至展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至展自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并主持激光物理与现代光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高功率激光、X射线激光、激光核聚变、激光等离子体、强场激光物理和超快激光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系统创造性成果。
徐至展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致力于开拓发展中国强激光物理与超强超短激光科学及重大应用。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领域早期研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长期长期主持上海光机所激光核聚变研究,是各阶段实验装置和物理方案的主要提出者;在实现激光打靶发射中子、微球靶压缩、建立总体计算机编码及建成六路激光打靶装置等项重大成果中均有贡献。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领域,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与全面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在非线性和不稳定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成果。在X射线激光物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0年—1985年 | 国家科委受控核聚变专业组成员 |
1987年—1988年 |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首届特别成员 |
1993年—199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3年—1998年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 |
1993年—2012年 |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
1997年—2008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97年 | 美国光学学会成员(Fellow) |
1998年—200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98年—2007年 | 《光学学报》主编 |
1999年—2002年 |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B》主编 |
2000年—2006年 |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务委员 |
2000年 | 国际量子电子学理事会理事 |
2003年— | 《Chinese Optics Letters》主编 |
2008年—2016年 |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务委员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
个人生活
徐至展出生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家里人口多,有七个兄弟姐妹。父亲收入低,家境清贫。解放以后,徐至展靠着国家颁发的助学金,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毕业。
人物评价
徐至展长期主持激光核聚变研究,作出开拓性突出贡献。在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开创性重要成就。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评)
徐至展为中国强激光物理与超强超短激光科学领域国家级研究基地的创建与发展,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也作出杰出贡献。(山东师范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