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星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红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出生日期:1969年5月26日
毕业院校: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领域开创者之一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1988年7月,徐红星从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
1992年7月,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6年,前往瑞典留学及工作,先后获得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博士学位(2002年3月)。
2002年8月,博士毕业后在瑞典隆德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至2004年12月)。
2005年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从瑞典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至2008年)。
2008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物理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14年)。
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担任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
2014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5
主要成就
徐红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红星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
徐红星发现了金属纳米波导中表面等离激元的手性传播;发现金属纳米线等离激元的近场分布强烈依赖于纳米线周围的介电环境,并利用该特性实现了对等离激元传播的调控;实现了纳米尺度的光路由器;首次通过金属纳米波导构建了完备的纳米全光逻辑器件,实现了两个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首次演示了等离激元逻辑的可扩展性,通过或门和非门的级联实现了或非运算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8年6月6日 |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第一届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 |
2018年9月21日 | 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 |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B922400)专家组成员 |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1YQ030124)技术专家组专家 | |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兼职教授 | |
《Optics Express》《Nanoscale》副主编 | |
《Scientific Reports》《Nanophotonics》《Frontiers of Physic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编委 |
人物评价
徐红星长期从事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plasmonics)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和纳米全光网络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北京大学评)
徐红星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研究,是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在相关方向做出重要原创性成果。(武汉大学评)
徐红星学术水平高,是纳米光学领域的国内顶级学者,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加上他为人谦逊、善于合作,对高端人才很有吸引力。他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引领了纳米光学和等离激元光子学的学科发展,提升了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