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熊大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吉安
出生日期:1938年9月1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学历:本科
籍贯:江西南昌
人物经历
1938年9月16日,熊大闰出生于江西吉安,籍贯江西南昌。先后就读于南昌实验小学和南昌第一中学。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2年,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研究室工作。
1978年12月—1980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1962年9月—1978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实习员。
1980年8月—1986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
1986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2年7月,参加在瑞典大学城乌普沙拉市举行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10号会议(IAUSymposium210)“恒星大气模型”,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对流与恒星结构、演化和振荡”的特邀报告。
主要成就
熊大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主要贡献
1、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随后又将该理论推广到不仅可以处理恒星径向脉动,而且可以处理恒星非径向脉动更为一般的非定常对流理论。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用于处理恒星非径向脉动的对流理论。
2、应用以上他自己发展的非定常对流理论,进行了变星脉动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带红端边界。该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变星脉动理论最重要而未获解决的困难问题。
3、发展了一种独立的恒星非局部对流的统
社会任职
熊大闰担任《天文学报》主编,国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熊大闰的祖父熊育锡是爱国知识分子,1901年他和叔祖父熊元锷一起创办了南昌心远中学,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为创办心远中学,祖父不仅耗尽了家族的财产,在最艰难之时,还常以自己的薪金贴补办学之用。其于1942年死后几乎家无余财,其子孙亦大多数从事教育科技工作。熊大闰的父亲就在心远中学教体育。
人物评价
熊大闰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这一研究领域,提出独立的“熊氏对流理论”,解决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该领域内诸多国际性难题。(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评)
熊大闰院士在恒星物理,特别是在恒星振动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北京师范大学评)
人物影响
2011年6月,熊大闰院士、中国天文台邓李才教授一行4人到坭美乡石泉村调研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并初步确定新一轮智力帮扶项目。自2004年5月以来,熊大闰院士、邓李才教授等专家和学者捐资36.6万元在石泉村实施了学校捐建、贫困生帮扶和饮水、公路、特困户房屋改造等9个帮扶项目,已全部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