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谢心澄简介

谢心澄简介

淘名人 2024-02-12 22:03 热度:

谢心澄

谢心澄,1959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于1982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同年通过CUSPEA选拔考试赴美国深造;1988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年至2004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类资助;200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主任;2009年出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主任;2011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心澄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并特别致力于促进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深度融合。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心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59年2月

毕业院校:美国马里兰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籍贯:江苏省常州市

人物经历

1959年2月,谢心澄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省常州市。

1978年,从江苏南京市第四中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考试赴美国深造。

1982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1991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年—2004年,先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StateUniversity)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际量子结构中心成员。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类资助。

2004年,担任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校董事会教授。

200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主任。

200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谢心澄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谢心澄在低维体系电输运研究方面,他用光子辅助模型对二维电子系统中微波诱导的“零电阻”现象作出了系统解释;提出用电子droplet态来解释二维金属至绝缘体相变现象;预言了双层体系中可能存在填充因子为1/2的态,为相关实验所证实。在自旋电子学领域,深入讨论了自旋流定义;提出低维体系中关于自旋极化产生和自旋输运调控的新方案、新模型;提出“自旋超导”等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新型量子态等。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9月北京大学学者主页网站显示,谢心澄共发表SCI文章120多篇,包括三十余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9月北京大学学者主页网站显示,谢心澄担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一项中科院方向性项目,一项基金委重点项目,长期以来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0年11月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13年—2015年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pisional Associate Editor

2013年11月

《物理学进展》第八届编委会副主编

2015年12月

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

2016年8月

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评选委员会委员

2016年12月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王天眷讲坛讲席教授

2018年3月

民盟中央第十二届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2018年5月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第一届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迁回中国

谢心澄应好友之邀,和太太结束在美国的稳定生活,将美国的房子卖掉,举家迁回中国。

人物评价

谢心澄在量子霍尔效应、电荷及自旋输运、低维量子体系等领域中,对新型量子现象的发现及理解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评)

谢心澄应邀于2013年至2015年出任物理评论快报DivisionalAssociateEditor,是全球入选担任这一职务的极少数几位杰出华人物理学家之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