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贻芳简介

王贻芳简介

淘名人 2024-02-13 09:01 热度:

王贻芳

王贻芳,男,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84年王贻芳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加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专业研究高能粒子;1991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研究人员;1996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月9日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贻芳

外文名:Wang Yifa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1963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佛罗伦萨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4年获得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性别:男

学历:博士

人物经历

1963年2月20日,王贻芳出生于江苏南京,家住南京清凉山汉中门附近,小学就读家门口的清凉山小学,中学就近在南京市第四中学上学。

1980年,考入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84年5月,即将毕业的王贻芳获得了物理系的推荐来到上海,参加丁肇中教授面向全国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的面试,被丁肇中选中,赴其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深造,在其指导下研究高能粒子。

1990年,出任“新粒子寻找组”组长,在所有L3实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唯有他是一名学生。

1991年9月,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任研究人员(至1992年6月),在被L3实验组内部认为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同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

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研究人员。

1996年4月至2001年2月,向丁肇中请辞,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

200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王贻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贻芳参加L3,AMS,Palo Verde和Kam Land等实验,在中微子物理、e+e-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200多篇文章。首次提出“Swap Method”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完整地计算出宇宙线引致的中子产额及能谱,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20多年的混乱,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质子衰变、双b衰变、暗物质寻找等均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领导完成了多项实验工作,如负责Palo Verde中微子实验的电子学、触发、数据获取、离线软件以及物理分析;AMS与 KamLAND实验的蒙特卡罗模拟与设计等。先后担任L3实验的新粒子寻找组组长与多光子态物理分析组组长,在新粒子寻找,tau物理,QCD等方面有多篇以L3合作组名义发表的文章。

王贻芳加入高能所以来,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来源

2012年4月—2016年4月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实验物理中心主任

2018年3月—202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2月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3月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理事长



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副主席


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


全球华人物理学会理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王贻芳有一子一女,女儿从小到大的物理学习,身为物理科研工作者的王贻芳却从没插过手,女儿在国内读完高中后申请美国高校,专业选择时咨询过王贻芳的意见,王贻芳没有表露半点希望孩子“子承父业”学物理的想法,给女儿充分的自主权。

人物评价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因中微子振荡的基础性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前沿。(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评)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sin2θ13,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2016年布鲁诺·庞蒂科夫奖评)

王贻芳在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