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迅
外文名:Wang Xun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4月23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
性别:男
籍贯:江苏无锡
人物经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4月23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
1945年——1952年,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1956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
1960年1月,从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
1962年,任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1963年,任复旦大学讲师,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固体能谱”的研究和顺磁共振与红外低温强磁场实验室建设。
1966年——1976年,从事半导体微电子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任微电子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起,从事表面物理研究,历任表面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78年5月,任复旦大学副教授。
1980年3月——11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澳基分校访问教授。
1984年8月,任复旦大学教授。
1985年,任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0年——1997年,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2年,和谢希德教授在复旦大学合作领导建立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成就
王迅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迅长期从事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在半导体表面结构和电子态研究,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机理研究,硅基低维量子体系的材料制备、物理特性研究和新型器件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
学术论著
据2020年5月上海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网站显示,王迅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的有170余篇,论文被国际刊物他引1200余次。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81.07 | 《半导体表面钝化技术及其应用》 | 管绍茂,王迅编著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3 | 《物理学家谈物理》 | 王迅主编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0年5月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显示,王迅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与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与三等奖3项,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获奖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奖励等级 | 获奖时 |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3——1999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 |
1993年 | 国际学术刊物《Surface Science》顾问编委 |
1996——1999年 |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
1996——2000年 | 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长 |
中国微结构高等科学与技术中心理事 | |
上海应用物理中心理事 | |
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科学院超晶格与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半导体学报》副主编 | |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 | |
《发光学报》编委 | |
《物理》编委 | |
参考资料来源: |
个人生活
老师
研究生导师:谢希德(中国科学院院士)
淡泊名利
王迅对名利的态度淡泊,复旦的学生告诉解放日报记者尤莼洁:一次王迅做讲座,走上讲台的第一件事,是擦掉了黑板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几个字;第二件事,是擦掉了“复旦大学物理系首席科学家”中的“首席”两个字。
健康状况
王迅在15岁时就做手术切除了一个肾,这在当时是一场大病。
人物评价
王迅在采访中妙语如珠,但他格外强调逻辑的严密与完善,在这个“脱口秀”盛行的快餐年代,他不会说正确的废话,也不愿在缺乏深入思考的前提下信口开河。他对职称和头衔很清醒:“我就是王老师”,这并不只是他面对媒体的自许。(《解放日报》记者尤莼洁评)
王迅是中国硅锗超晶格和量子点研究的首创者之一,在材料、物理和器件三方面都作出了成果:他领导的研究组所生长的硅锗超晶格材料质量达到很高水平。(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