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孝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粒子物理实验方法》《细胞运动原理》《核医学和放射治疗技术》《脑功能成像》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当选)
籍贯:太仓(现属江苏省苏州太仓市)
人物经历
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唐孝威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前西溪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江苏太仓,少年时期的启蒙教师是他的祖父唐文治先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年仅6岁的唐孝威随祖父、母亲和两个妹妹逃到桂林,一年后才迁居上海法租界。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小学读书,靠奖学金读完了小学,直接升入南洋模范中学。在中学,唐孝威受学生运动的影响,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
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唐孝威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届大学生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年9月,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探测器组工作,在物理学家戴传曾教授的指导下,从仪器的设计、制作、安装,直到调试,都自己动手。
1953年冬天,跟随研究所由北京城内东黄城根原址搬迁到中关村新址。
1956至1959年,唐孝威在苏联杜布纳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唐孝威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进行中国卫星舱内空间辐射剂量的测量。20世纪70年代末率领中国实验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实验,参加的马克杰国际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胶子。20世纪80年代初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在实验证实自然界存在三代中微子以及实验测定中间玻色子特性等方面作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起和中国神经科学家一起推动和组织脑功能成像实验和神经信息学研究,并在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工作。2000年,推动和组织中国“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的工作,并在2001年10月代表中国参加全球“人类脑计划”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07年10月,唐孝威及与合作者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多篇。
社会任职
唐孝威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方研究员,二机部九室主任,西德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国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及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唐孝威的祖父唐文治先生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他从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长大。
家庭成员
妻子:吕芳(语言学家吕叔湘的小女儿)
谢绝奖励
1998年9月14日,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书面通知唐孝威院士:“鉴于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杰出贡献,经专家提名推荐、初审评议和终审评定的严格评选,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决定授予您199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15万港元。”但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这项殊荣却被唐孝威谢绝了。他说:“我对一切奖励和奖金都看得很淡,只愿意老老实实为祖国多作贡献”。
人物评价
唐孝威在其40多年科学生涯中,曾参加中国“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开展物理学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这种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必将激励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梅新林评)
唐孝威积极开拓中国许多研究领域,包括医学物理学、脑功能影像学、神经信息学、神经教育学等。他推动文理交融,创建了一般集成论等理论。(浙江大学评)
唐孝威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基础研究和国防科研的第一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国梁评)
唐孝威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是确证中子点火技术成功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判断并证实中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浙江工业大学评)
唐孝威曾参与中国“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成就卓著。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