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孙义燧简介

孙义燧简介

淘名人 2024-02-13 14:09 热度:

孙义燧

孙义燧,1936年12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天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孙义燧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被公派到法国尼斯天文台做访问学者;1993年担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7月26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国际编号为185640号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2015年当选为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义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36年12月2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

籍贯:浙江瑞安

人物经历

1936年12月20日,孙义燧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浙江省瑞安市,第二年随父母回到浙江的瑞安小城。

1954年,孙义燧从浙江省瑞安中学毕业,并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

1958年,孙义燧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9年,孙义燧被公派到法国尼斯天文台做访问学者。

1993年2月,孙义燧担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997年10月,孙义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孙义燧担任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名誉院长。

2015年5月,孙义燧当选为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

孙义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义燧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Marchal等合作证明了三体问题椭圆Euler特解对应的惯量矩的最大下界即为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首先发现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由此结果可以否定保守系统中的拟遍历猜测和Pesin的正Lyapunov指数猜测,而正Lyapunov指数是一个系统具有混沌运动的标志。

孙义燧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 Marchal等合作证明了三体椭圆Euler特解(即共线特解)对应惯量矩的最大下界便为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并首先提出了第三“孤立体’’的概念和存在的条件,得到了具负总能量且总动量矩常数不为零的三体系统中的第三“孤立体’’的向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第三“孤立体”的逃逸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孙义燧先后担任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生活

孙义燧喜爱中国画,飘逸洒脱的画风,让他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除了水墨画,青年时的孙义燧,还特别喜欢毕加索的画作。

人物评价

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并作出显著贡献,首先提出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余维一不变环面的存在,这一重大成果被应用于流体力学和彗星运动的理论研究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华网评)

孙义燧在天文学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评)

人物影响

孙义燧星

2010年7月26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将国际编号为185640号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12月6日孙义燧星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南京大学科技馆举办,该小行星发现于200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