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孙昌璞简介

孙昌璞简介

淘名人 2024-02-13 15:08 热度:

孙昌璞

孙昌璞,1962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1984年孙昌璞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包括量子物理,量子信息和数学物理。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昌璞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新金县(今普兰店市)

出生日期:1962年7月17日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

职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

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1962年7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新金县(今普兰店市)。

1980年9月,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1984年7月,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9月,成为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师从吴兆颜教授,从事量子力学和数学物理的研究。

1987年7月,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8年7月,晋升为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

1989年,被东北师范大学推荐到南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后成为葛墨林教授和杨振宁先生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1990年7月,破格晋升为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1992年7月,从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2月,破格晋升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992年——1994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访问研究。

1994年,兼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6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二级研究员。

2009年11月,当选为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孙昌璞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昌璞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构造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给出其微观解释,并应用到量子信息存储。建立了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发现了量子临界环境的动力学敏感性及其对诱导退相干的增强效应。研究了纳米机械冷却和基于超导量子电路的量子信息处理,提出了固体系统实现量子态传输的理论方案。建立了量子绝热过程的非绝热修正理论,指出了诱导规范场可观测效应和它分离手征分子的方案。

量子研究

孙昌璞的关于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单篇引用达300余次,获美国ISI“经典引文奖”。该论文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美国《科学》1995 年专刊介绍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孙昌璞的这个工作。十几年后,孙昌璞建立了这种变形玻色子和多粒子集体激发的联系,并进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截至2010年7月,孙昌璞担任过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量子光学学报》、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物理丛书》和《COMUNICATIONSINTHEORETICALPHYSICS》《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的编委,英国《JournalofPhysicsA》、美国《AdvancesinMathematicalPhysics》和几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兼任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学校的兼职教授、南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以及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杰出访问教授。

人物评价

孙昌璞思想活跃,基础理论扎实,勇于创新,具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善于团结同志共同提高,在同行享有广泛的声誉。(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评)

孙昌璞积极探索国家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模式创新,并在中物院研新型究生院创建中进行实践。(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评)

孙昌璞有不少工作得到国际认可,如q-变形玻色子工作是国际上本领域开创性工作之一。(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