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肇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苏肇冰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37年6月2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人物经历
1937年6月21日,苏肇冰出生于江苏苏州。
1953年,苏肇冰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8年,苏肇冰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年,苏肇冰转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91年,苏肇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苏肇冰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2000年,苏肇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苏肇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苏肇冰与合作者论证了电磁波在粗糙金属表面传播的安德逊局域化,提出在金属小颗粒悬浮液体中通过测量吸收系数可能观察到电磁波局域化迁移率边界的建议,其后得到实验验证。与周光召、郝柏林、于渌合作,系统地把现代量子场论与统计格林函数结合,发展了适用于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与于渌合作,推广了黄昆的多声子晶格弛豫理论,建立了准一维有机导体系统中非线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等。苏肇冰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光的局域化理论
电子在局域缺陷上多重散射的相干效应导致了系统从扩散区到绝缘区的转变,苏肇冰和他的合作者率先研究了电磁波在无序介质中的局域化效应,他们提出了在粗糙金属表面上等离子体极化激元(金属表面上延展的电磁波模式)是局域化的。他们又预言了在具有无规分布金属小球的介电介质中的光的局域化效应,这一预言得到了实验的证实,他们所发表的有关文献被相应的实验报告所引用(D. S. Wie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2年—2017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12年3月—2017年3月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十届(开放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1年1月—2016年12月 | 《物理学报》编委 |
2011年1月—2016年12月 | 《Chinese Physics B》编委 |
2008年6月—2012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第四届副主任 |
2004年6月—200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
2003年—2012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
2003年1月—2012年3月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九届(开放所第六、七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98年—2003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七届(开放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91年—1998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五、六届(开放所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85 |
人物评价
苏肇冰在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苏肇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期间,做了许多工作。(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