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强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苏定强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当选)
籍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人物经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出生于上海。
1949年——1951年,在上海肇光中学读初中。苏定强的兴趣在化学上。初中快毕业时的一次英文课上,老师讲到由北斗七星找北极星的方法,苏定强实际去看了,激起了对天文学兴趣的萌芽,接着他又去买了一些天文书籍来读,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陈遵妫先生的《天文学概论》,渐渐的他的兴趣转移到了天文学上。
1954年,高中毕业于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改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
1955——1959年,本科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就读。
1959——1962年,任南京大学天文系助教。
1962——2003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3年,调回南京大学,同时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成就
苏定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望远镜光学系统中,苏定强提出了创新的折轴系统,加入了一块中继镜,避免了副镜的转换并能获得优秀的像质,此中继镜被光学家迈纳尔(Meinel)命名为SYZ中继镜,SYZ表示2.16米望远镜光学系统的设计者苏定强、俞新木、周必方,这样的系统也可用于望远镜中的耐斯姆斯(Nasmyth)系统。中国2.16米望远镜的折轴系统和准备研制的12米望远镜的耐斯姆斯系统已采用和准备采用这样的光学系统。提出了主动变形镜的思想,使一些传统上不能实现的系统得以实现,是中国大科学工程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和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技术上最主要的创新思想,这两个望远镜已分别在崔向群、南仁东领导下研制成功。苏定强提出了含有透棱镜的像场改正器,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1972年,苏定强和王亚男建立了由像斑均方值和畸变值构成评价函数和勒文贝格(Leve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2年—2006年 |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
2000年—2003年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9委员会主席 |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 | |
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学科评审组成员 | |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
个人生活
1952年秋的一天,苏定强在自己家里使用口径挡小到仅9毫米的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月亮上小如砂砾(望远镜倍率也不高)的环形山时,他兴奋极了,并且持续了好几天。不久,苏定强买到了一个焦距长达1米的平凸透镜,用它做了一架望远镜,当口径挡小到35毫米左右时,能清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太阳黑子、木星椭圆形的视面和四大卫星。
人物评价
苏定强从不为已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自满,他思想活跃,对真理的探索充满了激情。参与了中国多个天文望远镜和仪器的研制,在光学系统的设计、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概念和方法,为中国乃至国际天文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评)
苏定强参与了中国多个天文望远镜和仪器的研制,做了许多重要的创造性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学部评)
人物纪念
苏定强星
为表彰苏定强院士为中国乃至国际天文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天文学会提议,并经报请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决定将一颗于1997年11月6日发现的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19366号小行星命名为“苏定强星”。
苏定强助学金
2016年,苏定强捐资设立“南京大学苏定强助学金”,资助南京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