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沈文庆简介

沈文庆简介

淘名人 2024-02-13 16:47 热度:

沈文庆

沈文庆,1945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文庆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论核物理专业;1970年—1991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11月—200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沈文庆主要从事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文庆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5年8月2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5年8月21日,沈文庆出生于上海。

1964年—196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理论核物理专业。

1970年—1991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9年2月,在西德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

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

1996年11月—200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

主要成就

沈文庆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文庆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应引起的a粒子发射,证实轻系统存在深部非弹性散射,并证实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弹性散射的新反应机制。负责兰州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区建设并组织一批实验。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用软件修正方法获得当时国际上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测到4个新核素,测量了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发展了用BUU方程计算反应截面的新方法,得出了轻反应系统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沈文庆在中国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自旋轨道耦合》《核科学前沿,交叉学科和科学传播》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2002年8月

第二届亚太地区物理学中少体问题大会

上海

200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4年6月—2006年6月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2006年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五届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主任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六届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在沈文庆两岁多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沈文庆的母亲不识字,家庭陷入贫困。母亲和姐姐为了养家每天出去给人家做工。年少的沈文庆没有人带,耽误了报名上小学的时机。后来,直接读了二年级,那时的沈文庆,贪玩且调皮,成绩很差。在沈文庆刚念初三的时候,当时有好多科普报告。它们给了沈文庆新鲜的感觉,就是从那时起,他努力把初中的课程学好,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预科。这是沈文庆人生的转折点,原因是这一年他真正努力了。

人物评价

“沈文庆在中国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青年报》评)

“沈文庆在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区建设与组织一批实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评)

人物影响

公式命名

沈文庆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在国际上被公认是“目前拟合实验结果中最好的经验公式”,被誉为“沈氏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