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钦岳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曲钦岳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烟台市
出生日期:1935年5月21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恒星大气物理》《曲钦岳教育文选》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5年5月21日,曲钦岳出生于山东烟台,籍贯山东牟平,先后在烟台市经纶街小学、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和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读书。
1953年,曲钦岳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大二时,在曲钦岳的倡议与组织下,班里出了一块“学术园地”墙报,专门发表同学门在课堂学习和文献参阅中的心得体会。
1957年,曲钦岳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58年,南京大学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座太阳塔,曲钦岳参加了太阳塔的研制工作。在方案论证时,曲钦岳发现太阳塔转象镜部分的设计有问题,并就此与主持整个设计工作的苏联专家据理力争,并使苏联专家最终承认并修正了设计方案中的错误,保证了太阳塔研制任务顺利完成。
1964年,曲钦岳晋升为南京大学天文系讲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钦岳与其他教师一起到煤矿劳动,去溧阳农场挑土方、修渠道。
1971年,曲钦岳从溧阳农场回到南京大学工作。
1978年,曲钦岳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主要成就
曲钦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2年,曲钦岳和他的夫人汪珍如发现当时的理论天体物理权威、苏联的索波列夫提出的“β型发射星谱线”的理论有舛误疏漏,他们分析了导致错误的原因,并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很快被《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全文转载。
1973年,曲钦岳等中青年教师在天文系主任戴文赛教授的支持与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合办“南方天体物理讨论班”,坚持每两周研讨一次,先后写出一批高质量论文,推动了中国天体物理学的进展。其中曲钦岳与汪珍如合作撰写的《宇宙伽玛射线爆的恒星超耀斑模型》发表后引起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曲钦岳与陆聑、罗辽复等关于脉冲星能损率一特征时标统计曲线的研究。
曲钦岳在中子星、X射线源、g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一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 | 江苏省人大代表 |
1998年 |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
1998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1993年—2003年 | 第八、九届江苏省人大代表 |
1993年—2003年 | 第八、九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1992年—1995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88年—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5年—1988年 | 中美大学校长讨论会中方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连续三次) |
1983年 |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
1983年 | 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 |
1982年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连续四次) |
1979年—1983年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 |
1978年 | 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国家教委)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
全国科协委员 | |
中国高等教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曲钦岳的夫人汪珍如是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夫妻两人于1974年合作完成《宇宙伽玛射线爆的恒星超耀斑模型》。
兴趣爱好
曲钦岳对富有竞争性的体育运动也有特别的爱好。他喜欢一、二百米短跑,曾经是青岛一中班级足球队的门将。进入南京大学以后,每届校运动会上曲钦岳都是天文系田径队的主力队员。1956年,数天系(1955数学、天文二系合并)打破了男子4×100m接力的校纪录,曲钦岳也在破校纪录的四名成员之列。
人物评价
曲钦岳是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从事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主要研究伽码射线源、脉冲星和中子星、超新星遗迹等,为高能天体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
人物影响
曲钦岳星
1999年,国际编号为3513号小行星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命名为“曲钦岳星”。第3513号小行星是中国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10月16日发现的,并得到国际小行星组织认可。
曲钦岳院士八十华诞
2015年5月20日,在庆祝南京大学113岁生日之际,中央统战部副巡视员陈先和一行专程来南京,为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院士庆贺八十华诞。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瞿超,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党委副书记杨忠,以及统战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