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钟灿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欧阳钟灿
外文名:Zhong-can Ou-y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泉州
出生日期:1946年1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6年1月,欧阳钟灿出生于福建泉州,曾在泉州第一中学念书。
1968年,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化工公司,当搬运工。
1969年—1978年,换过好几回工种,从修理工转入仪表车间当仪表工,但自学一直没有中断。
1978年—198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师从谢毓章、徐亦庄教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1年—198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光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第一位毕业的理学博士。
1985年—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是中国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研究员。
1986年,获得西德洪堡奖学金,前往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师从赫尔弗雷奇(helfrich)教授。
1988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
主要成就
欧阳钟灿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欧阳钟灿一直致力于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他的主要科学研究成就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领域,即脂质双层膜的弹性性质、手征膜的理论、液晶显示盒表面锚泊理论、气液表面上的极性分子单层膜的相变、液晶近晶相A的畴结构、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质、单分子力学、二维脂域的形态。
欧阳钟灿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发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状方程;首次从理论上预言应存在着半径比为2的平方根与无穷的两种亏格为1的环形膜泡并获实验完全证实;提出了突破赫尔弗里希(Helfrich)流体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论;合作发现了膜形状方程的四类解析解;提出D∞h对称液晶光倍频理论并与实验完全符合;给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锚泊条件下指向矢的严格解。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欧阳钟灿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与合作者出版中英文专著《Geometric Method in the Elastic Theory i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1年—2012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三、四、五、六、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00年 | 《国际现代物理学杂志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编委 |
2003年 | 《液晶电子通信》(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of Liquid Crystals)编委 |
2004年 | 《计算和理论纳米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编委 |
2005年10月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二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2012年—2017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
2013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九届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 |
2013年3月—201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5年1月 | 《液晶与显示》名誉主编 |
人物评价
欧阳钟灿对材料形状构造的开创性研究,对中日学术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日报》评)
欧阳钟灿对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评)
欧阳钟灿在软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等领域作出了多项贡献,多项代表性工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何梁何利基金评)
人物影响
2019年4月,以欧阳钟灿为主人公的科研创新故事《绿色显示的正确姿势——液晶》作品获“家国情怀奖”。